红楼梦各个人物最后的结果(红楼梦第三个隐形人及葬花吟解析)(1)

前文我们分析了红楼梦里三个至关重要的隐形人,第一个就是贾珠,贾珠二十岁病死是红楼梦的第一个弥天大谎。第二个隐形人是贾珍的正妻,也就是来自于皇室的同昌公主朱红玉,她也是秦可卿的婆婆,最后和秦可卿一起被风光大葬。我们来看看第三个隐形人,也就是同样来自于皇室的寿昌公主朱香玉,她下嫁给江南甄家。

现在我们来看看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借鉴自哪首诗词?找来找去,吴梅村的诗词里与它相似的,却在明朝诗人冯惟敏的七言长诗《上巳日作,时落第客京师》里,找到还有些相似的地方。

全诗云:

三月三日东风恶,满城桃李都摇落。

乍随飘扬入重云,还自低回委深壑。

长安道上东复西,曲江池边路转迷。

飞空不解作红雨,著土岂得为香泥。

风声如雷尘如墨,行道之人长太息。

春光犹有三之一,千树万树无颜色。

花开花落会有时,抵死不分狂风吹。

但愿周流御沟水,宁辞远别上林枝。

溟濛澒洞满天地,仓皇未识东君意。

不遣红英点翠苔,玉阶那得留余媚。

君不见昨日花开枝叶青,折来插之双玉瓶。

画堂不省红尘到,袅袅花气芬中庭。

又不见楼头小妇深闭门,晨起竟日寂无言。

卷帘欲放飞花入,扑面惊沙总断魂。

一般人认为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哀伤之作,同时也提供了探索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眉批注曰:“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而庚侧批注曰:诗词文章,试问有如此行笔者乎?庚眉:“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杀古今小说家也。但是细细看来,真相却非如此。葬花,是林黛玉对死的一种解释,葬花吟就是她对关系密切者的凄婉的哀悼,固然这里也是感慨自己的生命如同秋风下的花朵一样容易凋残,然而,这里却是表现了她对母亲死于非命却长期无法归于坟墓的哀痛。因此,她选择母亲的忌日里来到山坡上一声长哭,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诗里的香丘是坟墓的代名词,艳骨说明葬花吟歌咏的人物早已经死亡,显然这里不合适说成是林黛玉的自喻。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是亡人在死后面临的异常残酷的环境。庚批注曰:《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践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这里的点评更到位,显然这里描写的是和林黛玉关系相当密切的一个人的死亡。

是的,葬花吟在这里吟诵的就是红楼梦第三个至关重要的隐形人朱香玉,这里很关键的一点,她也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母亲,因为战争非正常死亡。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就表达了林黛玉对母亲深深的哀婉之情。桃花是母亲朱香玉的代表花,林黛玉怜桃花落瓣,曾将它收拾起来葬于花冢。隐喻了朱香玉死后长期无人收尸,在荒坟野地了留置了太久的时间以至于白骨落地,林黛玉埋完桃花,又来至花冢前,十分伤感地哭吟了此诗,借此祭奠在九泉之下无法归葬的母亲。朱香玉也是金陵正钗,虽然出现在姐姐朱红玉的海棠春睡图里,也出现在大观园贾宝玉的匾额红香绿玉里,可惜终究不是贾府的人,因此被红香绿玉才被贾元春更改。红楼梦第十二回里,“风月宝鉴”的反面就是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己夹批注云: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这里的红楼掩面人不是别人,正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亲生母亲-皇室公主朱香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