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绵之,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主持首部方剂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创建方剂学科。本文节选自《王绵之方剂学讲义》

  辛温解表剂用治表寒证,以辛温解表药为主,表寒有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或兼咳嗽、咽痛。一般地恶寒与发热方应是相应的,但发热以后恶寒不是特别明显。

辛温解表方剂所对症状 王绵之讲方剂辛温解表方(1)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用法】麻黄去节,三两(6g) 桂枝去皮,二两(4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g) 甘草炙,一两(3g)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泗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本方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适用范围】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你看麻黄汤到后来的病,以及麻黄汤在《伤寒论》里面的病可以看出来麻黄汤实际上治什么的,单纯解表吗?它有没有宣肺的问题,它是皮毛与肺俱病,你顾了这,从理论上讲先顾了皮毛,而宣肺又是开皮毛,所以这个问题还不能混为一谈,我们讲的是“开鬼门,洁净府”,没有讲“开肺气,洁净府”,正因为它外有恶寒发热无汗,所以用麻、桂并用来发汗,可是历史最高水平内有咳喘,所以麻黄跟杏仁并用,那么到了有一些病,不需要发汗的时候,就是不需要麻黄、桂枝合而发汗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到了麻杏苡甘汤治风湿,不需要大汗,它就把桂枝去了,用了苡仁,你到了三拗汤侧重于治肺中风寒,它把桂枝拿了,加上生姜,所以它这几个东西反过来一比较,就进一步理解了麻黄汤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把麻黄汤拆开来弄清楚以后,对于这一类方子触类旁通。

  所以我们跟同学们讲,讲什么呢,现在尽管是用麻黄汤的机会不多,那么时代变了,这个时代变了,包括气候的变,包括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的变,那么现在受这样的风寒之邪而见麻黄汤证,这样的病并不多,但我们还学麻黄汤为什么,就因为麻黄汤它含有这一些理论在里面,特别是到后来用在治疗肺的风寒喘咳方面。

  它这理论是一贯下来的,正如刚才讲的三拗汤的问题,那这问题下来一看,一联系后世的方子看多了。华盖散也好,定喘汤也好,是吧,这好多方子都 可以看到,凡是风寒伤于肺要宣肺、止咳、平喘的方基本上都离不开三拗汤。所以举这个,谈这个意思就是说到几个方剂的几个基本概念给它清一下,一个是治则跟治法的问题,跟方剂、跟制剂发生关系的指导治疗主方案是治法。但是更高的原则始终使用于各个治法组方的是治则。

大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用法】麻黄去节,六两(12g) 桂枝去皮,二两(4g) 甘草炙,二两(5g)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 石膏如鸡子大,碎(12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3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本方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适用范围】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本方与麻黄汤不同之处是,恶寒重,发热重,更不见汗出而烦躁,这就说明外面的风寒越甚,毛窍越闭塞,里的卫气不外达,郁于里而发热愈高,发热重而烦躁,就伤耗津液,发热、烦躁,津伤在这里并不是主要的,相反地当注意汗不出并不是津伤,而是因为外寒重,毛窍闭塞,在此情况下需用大量的辛温发汗,在当时(汉)可选择的药物有限,故用麻桂,但麻桂的分量,麻加倍,桂枝不变。

  风寒所伤,主要伤人阳气,这里加麻黄,桂枝不变,桂温通经脉,也能解肌发表,麻配桂能发汗走于一营一卫,营还是气,血中之气,营不是血,通过行营气而温通血脉。皮毛的闭塞,肺气的不能宣发,还重用麻黄,这里已有热,可看出桂枝的辛甘温与麻黄的苦辛温,还是不同的,作用特点有区别,它是入血脉,通营卫,这就比卫气深了一层,所以加重解卫的药,鼓舞阳气,振奋卫气,开皮毛,不象桂枝直接影响血分,因为内已有热而烦躁,表之里已有痰,从这两药相伍,也考虑里有热,就考虑用石膏治里烦,石膏入肺胃,更主要是胃药,辛甘大寒,与麻相配入肺经,因是表证,恶寒发热,汗不出,石膏在这里处于从属地位,处于臣佐药的地位,用石膏无具体的量,这也有待于考证,为什么此处只写石膏如鸡子大一块,然后捣碎包煎,我认为石膏量可大可小,大不超过鸡子大,正有一个“如”字,说明了在方子里不是主药,还说明了它可灵活地运用,根据热的情况,烦躁的轻重来用,所以此方是从麻黄汤衍变而来。

  这样的病是在麻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已经由风寒郁而化热,外寒尚未解,不得已而用此方。甘草量加大,加枣,热甚烦躁说明津伤,甘与膏相配甘寒生津,更好清热除烦;姜枣可简单理解为鼓舞脾胃之气,更好地发汗,为汗提供物质基础。

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用法】桂枝去皮,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3g)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复取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腻、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本方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适用范围】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喝,脉浮缓或浮弱者。

  “恶风发热、汗出”,说其为表寒证,往往让初学者难以理解。卫气郁而发热,常不易理解。这些是表寒表虚的症状,简单地称为表虚证,对桂枝汤证不从卫气来理解是不行的,卫气是什么?卫气属阳,是温养人体的,所以卫外而为固,全是卫气的温肌肤,全靠卫气温养,同时带来水谷津液。出于病态,它的汗出不是正常的,由于虚,毛窍开合不正常,是因为卫气受伤,卫气受邪,卫气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卫气与风邪相争,时而卫气胜,时而卫气败,胜则开,败则合,开则汗出,合则无汗,所以风寒表虚证的汗是一阵一阵的,同时见风就怕,说明该人素体卫气不足,根据外界的气候和受邪的轻重,恶风或者恶寒。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用麻黄汤来发汗,虽然汗出,但不能解其表,但汗出津液就伤了,汗不仅伤津而伤气,因为人体的汗出是靠气和津液,吴鞠通讲“汗以阴津为材料,阳气为运用”,哪一方面都不可缺,哪一方面功能不正常,汗也就不正常。反之,汗出人受损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津和阳气,所以不可用麻黄汤发越人的阳气。

  在此情况下,用桂枝温通血脉,和营散风,就是所谓的解肌发汗,既然是解肌发汗,就要考虑它已经汗出,因为卫气虚,不能保护营气,营气随卫气外泄,便是自汗,要考虑发汗解肌,又要考虑汗出表更虚,所以加芍药,既可补其不足,又能防止汗出更伤津液,芍药酸收(酸苦微寒),习惯上讲桂枝一散,芍药一收,这是简单的理解。芍药可以益阴、养血,不仅益肝阴,而且益脾阴,它酸性故可收敛,但它还可以行,酸收之中还有行的作用,甚至有人讲其有走气的作用,散结的作用,现在讲,一味药可存在着多种作用,有一些是双向的,相互矛盾的,作用于一起两都能发挥作用,就是双向调节,实验证实,无论赤芍,还是白芍,都可延缓血栓的形成,现在只从酸收这点理解白芍的作用是不够的,这里配芍药,今天证明它是科学的,它用的恰到好处,不影响解表。

  针对营气与卫气,阳气与阴津失调,不能用麻黄时怎么办?它一方面加甘草,用至二两,侧重补气,与桂枝相配,辛甘发散,有利解表,与芍药相配,酸甘化阴,补营补阴,通过生姜与大枣,姜协桂草发汗解表,另一方面它鼓舞胃气,使胃气上行,大枣益脾气,滋脾阴,姜枣合用升腾脾胃升发之气,蒸液以为汗,生姜大枣在《伤寒》中多处就依此道理而用。后世有的用姜枣为引,量少如姜三片,枣三枚,与这里有规定分量还有点不同,说明了它在方剂中的位置比较重要,与后世姜枣为引重要,姜枣本身是主药,作为使药是甘草,身兼两职,芍药与桂枝酸与苦,辛与甘是相对的,使两者调和是甘草的作用之一。

  归纳起来是桂芍发汗肌,调和营卫,之所以这么用,是因为桂枝汤证的特殊情况,发热汗出,卫气虚而又有风寒,汗出伤营血阴津,加生姜、甘草助桂芍解表,加大甘草更好地滋阴养血,生姜跟大枣又能鼓舞脾胃之气,升腾脾胃升发之气,使津液上行。还要注意一点,服后啜热稀粥,一者加强热力,二者增加水谷之气,以生津液,说明姜枣虽能升发脾胃之气,但以水谷之气,作为鼓舞之用,只有有了才能升腾。轻感冒或并不是感冒,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化气和阴阳”,在《金匮》里有此用法,治疗内科杂病,不时自汗发热,营卫阴阳失调,有那种情况下,不强调什么时吃,什么时间再吃,也没提及嗓粥,在《伤寒》根据发汗的要求不同,有的连续吃,有的规定就服一次,有的服完要温覆衣被,覆汗跟方剂的功效、发挥的作用、达到的目的相关。 从许多情况看,该方与玉屏风散相差不大,均有表虚自汗出,但玉屏风表虚感冒轻型可用,风寒稍重者则不宜,还是要用桂枝汤,恶风恶寒,汗出发热的情况有所不同,玉屏风以治表虚自汗为主,表虚兼有外感风邪时,轻者可用,重者则当用桂枝汤,或用玉屏风加解表药。

使用桂枝汤要注意:

(1)素来有咳血者(现在指支扩、TB),桂有温通血脉的功能,能动血,是辛温而燥的药,咽痛不能吃,这有可能素体阴虚,或风寒将要化热,咽红肿者更不可服。

(2)舌尖红者不可服,舌尖红为心有热,同时必加减药物(观舌尖时要注意患者利舌是否自然,如果伸舌用力则红)。

  桂枝汤既有理论性,又有实用性。 桂枝加葛根汤,因为桂枝汤证兼见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拘急、不舒展,实际上是阳明经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葛根,葛根是阳明经解表清热,升发胃气(所以有人云其为甘寒生津液),津液不升,胃中不虚可用之,如果津液升,但素来津液不足,用其升津液时必须加上甘寒之品。

  《伤寒》中桂枝汤的变方有18个,有人将小建中算进去就是19个,严格地讲没有这么多,桂枝甘草汤不能说明桂枝汤的变化,桂枝去桂加术汤,君药桂枝都没有了,它也就不能说是桂枝汤加减了,而是另一首方剂。就象过去对小柴胡汤系列方的研究,研究到最后柴胡都没有了,都没说清楚这是从治法演变过来的,桂枝甘草汤是温心阳的,与桂枝汤证的法是完全不同的,把桂枝汤折算来讲,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同时说明方剂的组成配伍,有的方剂就不详细,说明其君臣佐使。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喘家,在那时条件是这么做的,现在可以参考,学派不同的原因。

本文节选自《王绵之方剂学讲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