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声音的控制艺术和讲课的语词艺术两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力求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漫谈学习心得(解析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1)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不是严谨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大凡讲课受到欢迎的教师,其语言表达都充满了科学性、逻辑性、生动形象性、富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

正因为如此,孔子、夸美纽斯、杜威、赫尔巴特等教育界的泰斗们,无一不对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

无论是满头银发的老教授,还是初出师门的新教师,无一不在追求着教学语言艺术的完美。本文将从声音和语词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的一些技巧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声音的控制艺术

课堂教学的语言,对于音量、音质、节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巧妙的对声音加以控制,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对声音控制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更会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合理的利用声音,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1.发音的技巧

讲课不同于闲聊,它要求音量灌满全教室,并且连续讲话的时间较长。有的教师不知道合理使用嗓子,不懂得发音的技巧,结果要么声音微弱,学生听不见,影响教学效果;要么扯起嗓子喊,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过分使用声带,造成声音嘶哑,损害自身健康。

只有正确使用发音技巧,才会拥有响亮、动听的声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音调,形成我们丰富多彩的声音。

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教师吸气多一些,吸得深一些,尽量把气吸得深,声带才不易疲劳,如果讲课时感到胸部劳累,那就表明气吸得浅了,久而久之会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咬字不准,吐字不清,语言含糊,这也是教师讲课时常见的毛病。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最好能像曲艺演员那样,选两、三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协调活动功能,持之以恒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2.节奏的控制

讲课说话的节奏太快,是许多新教师易犯的毛病。主要原因由于教师精神紧张,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表面上看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教学效果却不佳。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语言的速度以每分钟90-120个字为宜。

节奏过快,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学生的大脑对听取的信息处理不及,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学语言节奏过慢,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精神涣散,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与效果。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应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要求等各种因素相适应。

3.声调的掌握

声调上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变化,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语言技巧。合理掌握声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语音语调的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变化的语言则是导致学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

提高音量、降低音量、沉默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一般地讲,教学中讲到关键点时,或需要强调突出某个问题时,可以提高声调,放慢速度;在讲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的内容时,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态时,应及时更变语音语调,以引起注意,重新兴奋起来。

二、讲课的语词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中国古代的教学论著《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讲课的教师,讲起来娓娓动听,引人人胜,不善于讲课的教师,则是平淡无味,使人昏昏欲睡。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先过语言艺术这一关,使课堂语言做到以下几点:

1.词准意切,通俗易懂

词准意切,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词语必须准确明了,不能含糊其词。有的教育论著中把其称为“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它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无误,必须精确地表达知识的内涵。对各种现象的描绘,对概念、定义规律的表达,都要做到语言词准意切,不使人发生歧义和误解。

比如:有的教师望文生义,对概念的解释不进行细致的推敲,“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法人就是负有责任的人”等等,这些解释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对传授的知识也不能信口开河,今天说一样,明天说一样,让学生无所适从。即使学术上有争论的,也应该给学生讲明白,我们取哪种说法,使学生心中径渭分明。

既有书面语言的严密精确,又有口头语言的通俗易懂,顺口悦耳,便于说、听和记笔记,这是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我们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听懂、学会、练熟。其前提条件是教师使学生听懂。

2.亲切热情,文明礼貌

亲切热情,就是在教学中语言要有亲切感,充满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多鼓励,以宽为主,以严为辅;不能老拉着脸,板着面孔。

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礼貌用语,不仅在社交中运用,在教学中更应加以运用。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教者,就可以居高临下,动辄训人。和学生说话也要讲礼貌。像“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让学生既感到与老师之间平等,又感到老师谦虚可敬。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常引用一些名人诗句、格言成语来表达教师的意思,同学们感到老师词语丰富、生动、文雅,也就更敬重老师了。

3.生动形象,诙谐幽默

在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求知欲。从心理学上来讲,教师讲课时如使学生感到有趣,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听起课来精神集中,记忆深刻。

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平淡、抽象,缺乏一种吸引力,学生听起来平淡无味,自然会印象肤浅,效果不佳。教师的语言生动、风趣虽不可能像相声演员那样来吸引学生,但课堂上注意语言幽默风趣却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知识。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可曾说:“教学语言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教学语言艺术,这必然会增大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保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免责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生源多多---先招生,后收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