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传统之一:《伤寒》的六经即《内经》的六经。这是错误的,但是我们的大学教材已用了60年,正确的应该怎么说?《伤寒论》六经与《内经》迥异, 根本是两码事。

误读传统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在汉代医经和经方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医经著作流传得比较广泛,著作多,而经方作为方技,流传非常匮乏。

倪海厦讲伤寒论全部讲解(不走出这些误区)(1)

所以杨绍伊据考证,1948年写了一本《伊尹汤液经》,他在书中说:“《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唯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 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

经方传播遇到了困难有多种原因。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王叔和,王叔和以医经解释《伤寒论》、解释仲景书,后来他自己改名为《伤寒论》,误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内经》的六经,对解读仲景医学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后世医家走了不少弯路。

我们的5版教材上写《伤寒论》的六经就是经络脏腑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经方会上我们才知道,李心机等人都参加了5版教材的编写,对这个情况有所了解。

现在我们有所体会,写文章纪念章太炎。章太炎主要是批判王叔和强引《内经》,《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内经》的六经是错误的。

倪海厦讲伤寒论全部讲解(不走出这些误区)(2)

李心机呼吁我们的教材进行改革,现在没改。不过时至近代,经几代多方思维考证、临床研究渐渐拨开其 迷雾、探明其实质,我们的前贤有许多的研究和论证。

第一个就是章太炎,他说“《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十二经脉之含义……王叔和对《伤寒论》 传经,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误也。因仲景并无是言。”

山田正珍谓:盖 《伤寒论》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仲景氏亦不得已而袭用其旧名, 实则非经络之谓也。”喜多村直宽曰:“本经(是指的《伤寒论》),无六经字面, 所谓三阴三阳不过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故非经络脏腑之谓也。”

陆渊雷说:“六经之名,其源甚古,而其意所指,递有不同。最初盖指经络……本论(《伤寒论》)六经之名,譬犹人之姓名,不可以表示其人之行为品性。”

它是一个代名词而已。这个人取名叫大河,这个人就是河吗?一个人叫二狗子就是二狗子吗?不是。这是个代名词。

倪海厦讲伤寒论全部讲解(不走出这些误区)(3)

岳美中都明确指出:“《伤寒论》中的六经与《内经》迥异, 强合一起只会越读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以上注家明确了两个六经根本不同。

但是谁明确了六经的实质?在不同杂志、不同书上记载了 41 种说法。胡希恕先生集众贤研究成果,并结合临床研究, 进一步明确了六经实质,指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的实质是由八纲变来的,这才是经方的原创思维。

误读传统之二:特别强调,把《伤寒论》的“伤寒”解释成“伤于寒”

正确地说,《伤寒论》的伤寒是以症状名证,《内经》是以病因名病。“伤寒”这两个字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多次出现,如果仔细读两书,再结合临床,就不 难发现两者的理念根本不同。

《伤寒论》怎么说?经方的理念是什么?是症状反应的证名。《伤寒论》的第 3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个证就是伤寒,这是表实证、表阳证、表实热证。

倪海厦讲伤寒论全部讲解(不走出这些误区)(4)

而《内经》的“伤寒”以病因名病:“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所以姜春华在《上海中医杂志》中说:“《内经》伤寒就是热病,热病就是伤寒,没有区别。”

《内经》的伤寒本身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的伤寒是指《难经》记载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不论是狭义的伤寒还是广义的伤寒,这个概念都不同于仲景书,都不同于经方,都不是经方的概念。由于王叔和定名为《伤寒论》,从而认为仲景书是一部讨论多种外感病、热病的专著了。

由于概念的混淆,后世会认为《伤寒论》成书是因为当时发生了伤寒病,而促使张仲景挂官为民,不当太守了,发奋写成《伤寒论》,明显远离了 历史事实和经方发展史。所以混淆概念是读不懂《伤寒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