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虽然人和其它动植物一样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人是一种有思维能力、有语言交流、有文明举止的高级动物因此,人过世后便留下了很多的习俗和讲究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死者下葬后的“服三”和“迎七”是什么个意思,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丧葬五七之内有什么忌讳?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丧葬五七之内有什么忌讳(丧葬习俗的服三)

丧葬五七之内有什么忌讳

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虽然人和其它动植物一样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人是一种有思维能力、有语言交流、有文明举止的高级动物。因此,人过世后便留下了很多的习俗和讲究。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死者下葬后的“服三”和“迎七”是什么个意思。

“服三”并不是“三服”,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三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辈之列,也就是说,从自己算起上至父辈、祖父辈谓“三服”。而“服三”则不同,在我国古代丧葬礼仪中,有服丧三年的说法。就是说老人去世后,要守孝三年,这是活着的人对死者的尊重,更是后人对先人尽其孝道方式的一种体现。

为什么会有守孝三年的说法呢?古人认为,自己从小在父母怀抱中,让父母抱着生活了三年,父母离世后就该守孝三年尽其孝道以示回报养育之恩。这样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父母能抱着自己养育三年,自己又何尝不能守孝三年呢!

但守孝三年却不是任何人所能做到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守孝三年已渐渐让人们不能接受,取而代之的是死者下葬后,子女过三天方可脱孝服,这也就是“服三”。我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穿上三天孝服也实不为过。

通常情况,死者下葬后的第三天要去坟前祭祀,然后脱去孝服,这就是“服三”。其目的就是死者已经入土为安了,自己也该化悲痛为力量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去。事实上,三天的时间也是不便于马上就能恢复过来的,在传统的习俗中还有“迎七”的说法。

“迎七”和“服三”不同,算法也不同。“服三”的算法是自下葬之日开始算,三天后上坟培土圆坟,脱孝服为“服三”。“迎七”的算法是自死者去世的当天算起,7天就为一“七”,死者的家属都要去坟前祭奠,在七七四十九天后就是“满七”了。人们认为,若逢农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就是“犯七”,犯七死者就有罪,于是子女们就请一些道士“做七”,以求免去罪过,求个心安理得。

按丧事习俗,“一七“,“二七”以女儿、儿子为主,去上坟祭奠。“三七”则不然,俗话说“女儿不管三七二十一”,因此,“三七”时出嫁的女儿就不来“烧七”,要由死者的儿子、儿媳为主。

有的地方以“四七”最大,但在小编的家乡以“五七”最大,不但儿子、女儿去上坟,而且堂兄弟姐妹也要到场,这也是亡者下葬后的又一次象征性的礼仪活动了。丧主家等客人祭祀回来要做饭菜款待客人,以示尊重,以后的“六七”、“七七”客人就不用来了。

所谓的“犯七”就是以农历推算,在“迎七”进行时,正遇到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常言道:“犯七受罚,阎王打他,无处藏身,躲在莲花盆下”,因此,在河南很多地区就有了坟头上放莲花盆的习俗。

当然,这也只是象征性的,莲花盆就是用纸做的盆和莲花,在“烧七”遇到“犯七”的日子,把莲花盆放在坟头。人们认为,这样亡者就能躲过一劫,免去灾难而不至于受罚。这“犯七”的做法虽然有点迷信,但也是人们对过世老人的一种孝道的体现,免得过世的老人在阴间受罪。

等“七七”过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满七”了,“满七”后面的祭祀活动就是百日,一周年,三周年。过了三周年,亡者的丧葬礼仪也就算是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