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1)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2)

来源 | 苏州圆桌

作者 | 奉超、顾善闻

稳住就是胜利。

这是去年,很多地方在做年终总结时会提到的一句话。

2021年,苏州预计全年GDP2.2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4万亿元,完成进出口3800亿美元,增长18%。

很显然,苏州的这个“稳住”,相当强悍。新的一年怎么干?——灵魂之问随之而来。

1月5日,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召开。

创新年年提,但清晰定义创新集群,并将其上升至全局、战略的高度,这在苏州还是第一次。

经济总量拾级而上,工业底盘首破4万亿,号称“国内最完备工业体系”又经历了一年锤“链”……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年伊始,苏州锚定“创新”,外界并不感到新奇——这本就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事。人们更感兴趣的是,

“创新集群是什么”“苏州要怎么干”。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3)

关键增量

说到创新集群,人们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另外一个词——产业集群。

1990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用“产业集群”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后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4)

30多年后的今天,苏州的先进材料、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三大产业规模均已达到万亿级,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则接近3000亿元。毫无疑问,产业集群,既是苏州工业制造业发展的成果,也是苏州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助推器。

2001年入世后,苏州全力打造规模巨大的产业集群,通过扩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2010年左右,苏州开始重视产业升级,知识集群的概念开始萌芽;如今,站在数字经济的风口,创新集群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呼之欲出。

三个时间点,一条发展轴。

观察苏州的制造业进程和实践,不难发现,当产业集群经过迭代升级之后,技术优势将脱颖而出并形成主导。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5)

苏州制造在具备总量规模的基础上,开始向“创新生态”的构建发力。

苏州的创新集群发展大会,传递给外界一个强烈信号:从现在开始,苏州要抓的不再只是产业集群,而是更高形态的创新集群;苏州制造不再只是关注生产环节、生产企业及其有形产品,而会更大力地构建“创新大生态”——一个涵盖创新资源、创新要素以及知识创新成果的集合。

从硬到软,从有形到无形,从物理集合到功能共享互联。

说简单一点,就是要以“长”拉“短”,长短互“涨”,依靠制造业发展的强势和优势,让更多更优质的创新资源在此集聚,通过在线新经济的“创新集聚”功能,带动制造业的深度转型。

苏州新年第一会,“新”有所向、“心”意在此。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6)

蝶变到聚变

但凡系统谋划、战略布局的由头,都有着深刻的现实因果逻辑。

面向优势产业,如何形成特定领域与区域的创新能力集中?持续创新的支点和空间在哪里?产业创新创造的发展载体有什么?苏州以“创新集群”为落点,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发展逻辑和思路,又会打开怎样的发展空间?

大,未必强。“苏大”如何变身“苏大强”?制造业的苏州之问,也牵连着苏州的产业发展之痛。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7)

深圳的城市崛起,就是创新创业创造的生动实践。

苏州工业规模今年突破了4万亿,和深圳大体相当,但是在工业增加值上还有差距,而且苏州还有一定比例的低端粗放产业,发展空间资源的约束也越来越紧。坊间有这么一种对比,去深圳,很多人是带着500万去的,去创业;来苏州,不少人揣着500块就来了,来打工。

说笑归说笑,时间不等人。与创意共舞的数字经济不仅是新赛道、更是主赛道,能否赢得先机,决定着城市、地区乃至国家未来的整体竞争力。

那么,苏州数字经济的基础和现实需求是什么?苏州制造;核心动力又是什么?新苏州制造,即工业制造的转型。

这里其实是一对共生关系:一方面,规模化制造为数字经济打开了产业空间,另一方面,“由全转优”的产业空间又因为数字经济而开得更大。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8)

“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创新集群,将照亮苏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光明之路。

创新集群,最直接也最迫切的一个目标,就是解决苏州制造业的“大而不强”。通过集群,可以加速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相融关系更具体,把长板拉得更长、规模做得更大,真正实现产业“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

目前,苏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4.8%。放眼全国,深圳是30.5%,杭州是26.6%。即使是苏州的优势产业,如生物医药,相比上海张江和北京中关村,就缺乏智慧医疗和医疗大数据等企业,数字医疗的短板比较明显。此外,苏州缺乏像阿里、腾讯、百度这样的头部平台,也缺少喜马拉雅、小红书、运满满、拼多多这样的新型知名平台,在线新经济发展势头不足。

在新一轮数字经济的“阵地战”中,建设创新集群,还将拓展苏州发展的战略纵深——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培育在线新经济,而借助在线新经济聚合创新资源,实现数字经济“蝶变”催生创新集群“聚变”。

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各大城市间,正在形成一种愈发激烈的、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容不得有一分一秒的懈怠。苏州围绕“创新集群”的思考,本质上是环境资源下的一种发展倒逼,但谁能否认,这不是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主动抉择呢?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9)

新示范

以创新集群为起点实现价值创造,美国北卡罗兰纳州研究三角园(RTP)一直被引为经典案例。

政府、大学和企业家合力推动,以北卡大学、北卡州立大学、杜克大学为研究依托,资源互通、成果互享,三角园已发展成为与硅谷、德克萨斯研究园齐名的美国三大科研中心之一。

其实,“三角园”只是“创新集群”生成路径中的一种,即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是零产业基础的创造性生成。另外一种,则是以现有的产业集群为基础,通过制造环节转移和研发环节的沉淀,逐步转向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主要活动的创新集群。苏州,就是活例。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10)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11)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12)

“中国声谷”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建设国际声学产业研究院,以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人才、产业政策,集聚创新资源,攻克转化一批声学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打造声学领域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此次发展大会上,苏州发布了全市 “创新集群”发展指导意见、产业创新能力白皮书和智改数转“2022年行动计划”。

数据显示,2021年,苏州全市支持“智改数转”财政资金累计超过20亿元,完成项目10634个,累计创建省级“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11个,实现各县级市(区)全覆盖。

2022年,这一目标进一步细化:“智改数转”项目5000个以上,覆盖规上企业3500家。

面向“创新集群”,苏州还设立了总规模预超2000亿元的专项发展基金。

“通过产业集聚、知识外溢和集体行动,把创新链上的创新资源不断植入到产业当中,或者把企业里的创新资源拿出来共享,寻求更多的产业合作机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优势具有可持续性。”

正因为看重这一可持续优势,苏州指向明确——未来,不但要推动现有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还要高水平建设新的创新集群,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13)

苏州成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迈上4万亿苏州打出)(14)

作为全力打造的“一号产业”,苏州市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布局日趋完善,已形成以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核心,太仓市生物医药园、昆山市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吴中区生物医药园、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等多极发展的产业格局。

迈进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机遇转瞬即逝,转型瓶颈唯“新”不破。

以集群的形态布局,带动更高效地创新;以数字的手段赋能,争取更主动地创新,如此,高质量发展才能行稳致远,苏州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苏州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进,无止境”,厘清时代发展大势,谋定“创新集群”新年目标,映照的是苏州对于创新的恒力追求,彰显的是以创新生态塑造新发展机能的理念自觉、认识自觉、行动自觉。

虎年“新”打头,苏州有看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