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是指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这次“衣冠南渡”,有八姓士族南迁定居于福建,即所谓“八姓入闽”。

六百年来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批厝鼎见证)(1)

乌石山 澹庐(吴清源围棋馆)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事是否真实存在?今代有人以古时八闽交通不便、途多险阻为据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南渡的衣冠只到江南,没有入闽,到福建的仅只是一些普通的布衣百姓。

六百年来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批厝鼎见证)(2)

三坊七巷 黄巷

在此,我们试以福州话中的批、厝、鼎三字,来看看衣冠南渡入闽是否为真。

福州话将“信”称作“批”。如:写批(写信)、批壳(信封)、批纸(信纸)。 批,据沈括《梦溪补笔谈》卷三:“前世风俗,卑者致书于所尊,尊者但批纸尾答之日反,故人谓批反。”沈括(1031—1095)是北宋时人,他所称的“前世”当指唐及以前朝代。在唐以前,能有这么多的“尊者”的书信往来,且影响到百姓的日常口语,可见当时是有不少“衣冠士族居于八闽”。

六百年来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批厝鼎见证)(3)

于山 太平街

福州话将住宅房屋称为“厝”。厝字由厂和昔字组成。“厂”是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可供人居住的地方。“昔”意为“往日的”、“旧时的”、“以前的”。 这个“厝”字意思是“往昔的住处”。

六百年来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批厝鼎见证)(4)

乌石山 卖鸡弄的星巴克

厝还有一个意思是“安置”。《列子•汤问》载,愚公矢志移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这里的“厝”就是安置的意思。东晋时,南迁的移民部分由迁入地政府给予安置。移民们见面时就会互相问到“女厝在何处?” 这句话现在的意思是你的家(房子)在哪里? 但这句话在当时的意思是“你安置在哪里?”

六百年来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批厝鼎见证)(5)

三坊七巷 闽山巷

厝也指停柩待葬,引申义为停柩待葬的房屋场所。要将灵柩长期放置在家中,“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贫者是办不到的。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灵柩长期放置在家中而不下葬的原因多为死者有“未决之事”。昔日中原士民流寓八闽,总是期待着“王师北定中原日”。但是,这一天他们等了一辈子,甚至等了几代人都没能实现。

六百年来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批厝鼎见证)(6)

乌石山 第一山房(邓叔群、邓拓故居)

一直暂厝而未下葬,现成的经典案例就是1949年被逐出大陆,想要“反攻大陆”却没有成功的蒋氏父子。不过,两蒋是首领级人物,暂厝有专门的场所,而一般百姓人家只能暂厝在家中。

六百年来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批厝鼎见证)(7)

乌石山卖鸡弄左翼作家胡也频的故居

在经历数代后,回迁故土已彻底无望时,人们最终还是将故去的先人在迁居地予以安葬了,这样留存下来的“厝”有的成了庙宇祠堂,有的最终成了后代人的“住宅房屋”。

六百年来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批厝鼎见证)(8)

乌石山

至于“鼎”,是古代一种煮食物的器具,是权力、地位的象征。“钟鸣鼎食”是帝王、士大夫阶层的“专利”,不是寻常布衣随便使用的器具。而福州地区普通人家皆将锅称为“鼎”,这和“批”、“厝”一样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的史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