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和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指出,甘肃省有较为优越的文旅资源禀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要优先发展文旅产业。平凉市认真贯彻省委部署要求,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拓展市场、丰富业态,加快建设文旅康养基地,打造经济发展新板块。

平凉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行业动态平凉多业融合聚力打造文旅康养基地)(1)

统筹谋划布局 推进“全域化”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制定《平凉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平凉文旅康养基地的实施意见》等,构建“以崆峒山为龙头,大云寺·王母宫和关山大景区为两翼,乡村、红色、康养旅游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梯次联动推进。按照“中国知名、甘肃引领、平凉特色”定位和“一年布局、三年成形、五年实现”时序,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任务、措施、结果“三张清单”,定期调度推动,形成“市级统筹、县级创新、全域推进”格局,成功创建崆峒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泾川、崇信、庄浪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强化项目支撑。围绕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制定《文旅康养产业链实施方案》《文旅康养项目攻坚突破年工作方案》,全年计划实施产业链项目83个、总投资41.12亿元,截至4月底开复工43个、开复工率51.8%。储备招商引资项目39个、概算投资103.51亿元。

扩大宣传影响。制定文旅网络宣传方案和奖励办法,动员全社会宣传推介平凉。举办2023年全球旅行商大会暨平凉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国内外400多名旅行商和文旅企业家、专家学者参加,签约项目14个、总投资42亿元。开通“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旅游专列,推出十大红色、乡村、研学等主题旅游线路,做大做强“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品牌。

平凉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行业动态平凉多业融合聚力打造文旅康养基地)(2)

提升景区品质 构建“雁阵式”梯队

加强基础建设。统筹推进景区质量提升,投资1.77亿元,实施旅游基础设施项目16个,崆峒山景区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新评定国家3A级旅游景区10个,建设乡村旅游点40个,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9个。

优化配套服务。实施旅游安全、综合管理提升等专项行动,建设游客集散中心2处、旅游厕所220座、旅居康养民宿12个,开通旅游公交专线4条,改造停车场65处,施划停车位1.07万个。推进“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凉端市场化应用,不断涵养城市宜居宜游品质。

护好绿水青山。持续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做好自然景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实施城区增绿添景、面山生态屏障、林果产业发展、绿色廊道建设、美丽乡村绿化、生态文化建设“六大工程”,全市森林面积达到555.4万亩、森林覆盖率33.8%、林木覆盖率44.27%。

平凉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行业动态平凉多业融合聚力打造文旅康养基地)(3)

坚持多业融合 解锁“新业态”密码

“非遗+旅游”。采取“财政补贴+传承人自主经营+公司统一管理”模式,设立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建设李梅蓝染技艺展馆等场馆10个,创建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9家,建成皇甫谧针灸术、安口窑陶瓷等非遗项目保护基地(传习所)28个,提供非遗展示和文创体验等活动。

“文艺+旅游”。邀请省内外名家名角名剧、组织市内文艺院团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514场次。统筹文博单位、市场主体等力量构建文创生态圈,散文集《陇上食事》、歌曲《百万亩梯田百万亩绿》获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泾河剧院徐小丹获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演奏二等奖。举办一系列节会活动,补齐文化体验、延时留客短板。

“研学+旅游”。依托重点景区、党史教育基地等,推行“景区+博物馆+纪念馆”研学模式,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科技科普展览等文旅教融合产品体系,构建“文旅+教育”产业融合带,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庄浪县梯田纪念馆联合研学项目被评为全省首批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休闲+旅游”。建设特色文旅街区11个,开发平凉红牛宴、羊肉泡和泥塑、麦秆画等特色文旅产品200多种。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打造崇信窑洞养牛、静宁35°苹果谷、安口窑古村落等景点,构建“春季踏青赏花、夏季休闲避暑、秋季采摘体验、冬季度假养生”四季游格局。

平凉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行业动态平凉多业融合聚力打造文旅康养基地)(4)

深挖资源禀赋 打造“医康养”高地

中医康养。依托皇甫谧针灸、佛道养生文化及关山林区医药生物等资源,推行“中医药+文旅+康养体验”模式,建设崆峒山养生体验、云崖中医康复养生等国医养生馆,改造提升皇甫谧针灸康养产业园,加快张鳌坡针灸小镇建设,注册皇甫谧针灸等商标41类390多个,研发养生产品12类40多种,打造集旅游、观光、医养、科研为一体的综合业态。

森林康养。利用云崖寺、五龙山等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微度假、避暑营地等新业态,创建国家森林乡村20个、省级森林小镇25个,开展走进森林等主题活动,串联“唐风槐荫”“关山寻踪”康养游线路,激活绿色经济发展引擎。运动康养。投资9.38亿元建成市体育运动公园、城市活力公园等13个文旅体融合项目,采取“赛事+旅游”模式,举办崆峒山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等赛事活动,创办“习武+国学+拓展”崆峒武术体验营,创建海寨沟景区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温泉康养。泾川橙香瑶池温泉康养综合体项目一期温泉中心、康居酒店等投入试运营,旅游度假区建成水疗一期、温泉汤浴等设施。开发“温泉+度假”“温泉+食疗”等产品,打造以温泉康养为核心主题、休闲旅游为消费支撑的温泉旅游项目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