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重庆是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丰富的人文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造就了灿烂的民俗文化,“渝味”悠长,兼具川黔风姿、鄂湘风韵。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守住山城根脉,重庆地方志微信公众号特推出《重庆民风民俗》专栏,从物质生产、商贸工匠、饮食服饰、居住出行、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和民间崇拜、游艺竞技等方面,展现重庆民俗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怀。

农耕文化,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它包括农事、农具、农艺、农俗、农时、农历、农作物等文化内容,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以"男耕女织” “耕读传家”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生活,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想与追求。

农 俗

重庆习俗资料(重庆民风民俗物质生产民俗)(1)

打春,也称“打春牛、闹春牛”,农耕祭祀习俗。在立春的前一日,由人扮成句芒神鞭打耕牛。立春这天,民众组织舞龙、舞狮队和表演戏曲故事的亭子戏(抬阁),准备用五色彩纸扎成的春牛、句芒神、五谷仓等抬桌,由舞龙、舞狮队开道游街,一起汇集于郊外耕地上,由长者焚香行礼,主持迎春祭祀仪式,犁田撒 谷,说春打牛。在石柱西沱沿江一带,打舂习俗演变为有娱有乐的“玩牛”习俗。2014年11月11日,石柱 “玩牛”习俗作为传统舞蹈被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重庆习俗资料(重庆民风民俗物质生产民俗)(2)

薅草锣鼓,也称“山锣鼓、打闹歌、挖土歌、挖土锣鼓歌”,农耕劳作习俗。秀山、云阳、黔江、城口、石柱等区县在农事劳作时,一人持锣,一人打鼓,走在薅草人群的前头,鸣锣击鼓伴以唱歌,一边敲唱,一边劳动,为劳动者消疲助兴,形成了土家族劳娱结合的独特习俗,这一习俗也催生了土家族的民歌“嬉草锣鼓歌”,歌词内容主要有歌头、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秀山、云阳、黔江、城口、石柱的薅草锣鼓农俗分别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习俗资料(重庆民风民俗物质生产民俗)(3)

二月二祭龙王,农耕祭祀习俗。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民间在这天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棊江区黑山镇的“黑山请水习俗”,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包括“龙王庙会”和“请水”两大部分。龙王庙会是在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龙王生日时,举行祭祀祈祷、舞龙游行,请龙求雨,祈求当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请水习俗由"请水、护水、俸水、还水”四部分组成。重庆市的黑山请水 习俗、梁平礼让草把龙习俗、丰都水龙祈雨习俗分别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习俗资料(重庆民风民俗物质生产民俗)(4)

图为农户们正在田坎上喝“栽秧酒”

开秧门、关秧门,水稻种植习俗。在第一天扯秧、栽秧时要“开秧门”,秧子插完后则叫"关秧门”。开秧门时,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第一个扯秧,扯秧时要面向东方扯半个秧,再面朝南方扯另一半秧,然后合拢到一起,用稻草捆扎成把,两半叉开,置于田坎上,然后大喊“开秧门啰”,同时说上一段吉祥丰收的祝福话语。开秧门后,主人便把酒菜和糍粑送到田间,给帮忙的人们吃喝,并在插秧领头人的碗中放块盖碗肉。在插秧时则边喝酒边唱栽秧歌,相互打趣嬉闹且比赛插秧,看谁插秧插得最快,插得慢的人往往会被插得快的人围住,最后关在秧田中间出不来,这叫“关猪笼”。这时候, 先插完的人就抓起泥巴向被关在里面的人砸去,叫作“糊仓”,身上的泥巴糊得越多,收成就越好。关秧门,即栽到最后一块田的最后几行秧时,需把手中多余的秧苗全部栽在田边水中,留作以后补秧用。

重庆习俗资料(重庆民风民俗物质生产民俗)(5)

挞谷饭,也称“挞谷酒”,农耕劳作习俗。重庆收割水稻的农事称“挞谷子”,而挞谷饭是在水稻收割时, 主人备好酒菜,款待前来帮忙收割的众人的习俗。旧时,人们在平时都是吃杂粮,但在挞谷这天,一定要煮净米饭,备好酒菜,让帮忙挞谷的众人吃饱喝足,俗称“挞谷饭”。

重庆习俗资料(重庆民风民俗物质生产民俗)(6)

尝新,俗称“吃新节”,农耕生活习俗。在农历七月初七时,煮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庆祝秋收,叫作“尝新”。尝新时有“择期、请客、备祭品、请乐班、沐浴、择新谷、供祭品、祭祖先、入席”等仪式。入席时,先将新米饭和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将新米饭喂给狗吃,然后按家中长幼次序尝新米饭。

重庆习俗资料(重庆民风民俗物质生产民俗)(7)

换活路,也称"换工”,农耕劳作习俗,是在农忙季节,人们轮流为各家干活,互帮互助的习俗。

重庆习俗资料(重庆民风民俗物质生产民俗)(8)

敬土地,农耕祭祀习俗。在农历二月初二 “土地爷生日”时,要用猪头、鸡蛋、香蜡纸烛等供品祭拜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开春时祭拜土地神叫"春祈”,秋收后祭祀土地神称 “秋报”。

(摘编自: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重庆市志 · 民俗图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