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明天又是“六一”儿童节了看到生龙活虎的小孩子,我常常想到自己的童年,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50年代的学生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50年代的学生歌(50年代的小学生唱些什么歌)

50年代的学生歌

时间很快,明天又是“六一”儿童节了。看到生龙活虎的小孩子,我常常想到自己的童年。

我是1951年开始上小学的,到今年已经六十六年了。那时候,我们那里的小学校都很穷,学生家里也都困难,所以过节的时候,学校也好像没有组织学生有什么外出的活动,也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穿白衬衫、蓝裤子那样统一的服装,反正我没有这样穿过。有印象的只是放假一天,学生自己可以免费到拙政园、狮子林这些园林去玩。

不过,六一前学校还是要开会庆祝,要组织一些歌舞节目在台上演出。学校的“礼堂”是过去“长洲县城隍庙”里的一个大殿,在中间过去放置“老爷”的地方搭了一个小小的台子。开会的时候,在台上表演节目。周围的学生挤得满满当当的,前面的天井里也都是人。虽然每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六个年级怎么也有二百多人呢。

与那时候差不多的学校一样,学校里有一架脚踩的风琴,平时放在另一个大殿的角落里,那个大殿中间隔着木栅栏,里面仍然供着威严的城隍老爷,栅栏外面的那一半才是我们的“音乐教室”。我们上课唱歌的时候,也还有乡下的农民前来烧香。不过,那时候烧香也只是点上几支,在大殿上能够闻到一点烟香味,并不怎么影响我们小孩子唱歌。

那时候的学校对于上课倒很认真,所有的课程包括音乐课在内都很正式的上课、测验、考试。记得音乐课本上大多数的歌曲都教我们唱了,先教唱谱,学会唱谱后再唱词,再加上教一些简谱知识,这样,我们学生也都识谱。

如今六十多年过去,别的课程可能记得的不多了,但是教唱的歌曲却还记得不少。虽然有的歌词记不全了,曲调却能够记得很清楚,这大概是曲谱给人的印象更深。好得现在的网络有搜索功能,记不清楚的歌词只要能够记得一两句,网上一搜就差不多能够搜到。当然,很多歌词与现在网上搜得的会略微有些差别,这大概也算是“与时俱进”吧。例如,一首《我是一个兵》,里面有一句,过去唱得是“打败了日本狗强盗”,现在成了“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也有一些是当时小学生课本上把传统民歌的歌词修改的,可能为了更适合于小学生的演唱,例如根据黄梅戏《打猪草》改编的《对花》的开头一句就改成了“哥对花妹对花”,而不用“郎对花”。

音乐和歌曲往往与当时的环境相联系的。例如,小时候附近一个马戏团演出,它的大号(我们称大喇叭)吹奏的音乐是《我们是民主青年》,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到后来,我一听《我们是民主青年》的音乐旋律,就想起那个马戏团的围帐。我现在想起小时候所唱的歌曲,也往往会联想起当时的环境,当时所做的事情。

我记得在音乐课上所学的歌曲有:

老黄牛》:“老黄牛呀肥又大,土改以后到我家,干起活来顶呱呱,哎,一家大小都爱它。”这是一首颂扬土地改革的歌曲,曲调也比较简单。

紫竹调》:“一根紫竹直瞄瞄,送给宝宝做管箫。箫儿对准口,口儿对准箫。箫中吹出时新调。小宝宝,吁滴吁滴学会了。小宝宝,吁滴吁滴学会了。”这首歌是根据江南民歌配的词,看起来像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歌词。

劳动最光荣》:“太阳光 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青青的叶儿 红红的花,小蝴蝶贪玩耍,不爱劳动不学习,我们大家不学它。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这是电影《小猫钓鱼》的主题歌。很遗憾,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这首歌却牢记了一辈子。

卖报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我想,聂耳的这首歌,今天所有的人大概也都会唱的。

早操歌》:“天上的朝霞好像百花开放,树上的小鸟快乐歌唱。早晨的空气多么新鲜,早晨的风啊多么清爽。我们每天起得早,起来就做早操。冬天我们不怕大雪和风霜,夏天也不怕火热的太阳。我们游泳我们滑冰,看我的身体多么健壮。我们每天起得早,起来就做早操。”还有两段歌词。我记得最牢的是第二段“冬天我们不怕大雪和风霜…”,虽然歌里唱着“我们每天起得早”,但年轻的时候实际上却总不肯早起。

勇敢的鄂伦春》:“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满岭打呀打不尽。……”。这首歌曲让我们知道了兴安岭、鄂伦春,跳动的旋律让我们很向往那样的地方。

对花》:“(甲)春季里来什么花儿开? (乙)春季里开的是迎春花。(甲)迎春花开什么人儿戴?(乙)战斗英雄戴起来。(甲)七不弄冬采冬采,(齐)戴起来,(乙)八不弄冬采冬采,(齐)戴起来,得儿色得儿色,得儿弄冬采冬采,战斗英雄戴起来。……”这首河北民歌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是它的衬词“七不弄冬采冬采,八不弄冬采冬采”。我们苏州小孩在玩“石头剪子布”时嘴里所喊的词是“采冬采”,而一般河北的小孩子却不这样做。我怀疑他们在许许多多年以前,也是喊“采冬采”的。

对花》:“哥对花妹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这首歌曲让我从此知道了黄梅戏的一种基本调子和音乐风格。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同《勇敢的鄂伦春》相类似,这样的歌曲使我们向往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

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抗日小英雄的悲壮牺牲,歌曲的曲调很悲,这首歌我相信仍然流行。

渔光曲》:“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这首歌是三十年代同名电影的主题歌,我也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的印象很深刻,在音乐课本上有这首歌,但可能只是供欣赏的,所以老师并没有教。我们感到新奇,就自己看谱学唱了。记得这是一首四三拍子的曲子,一开始我们不习惯,费力好大的劲才学会。

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这是一首很正式的歌曲,学校开大会,除了唱国歌,有时候也要唱队歌。郭沫若词,马思聪曲。我想,60年代的红领巾也是会唱的。后来文化大革命,马思聪受到迫害,跑到国外去了。《少先队队歌》换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郭沫若先生在50年代初就可以算老人了,他的语言基本上还是三四十年代的风格。从两首队歌的歌词可以看出,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汉语的语言风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快乐的节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这首歌现在还在唱,不过只是改了一句词。

我们要和时间赛跑》:“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走向工业化的光明大道。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迎接伟大的建设高潮。”我记得语文课上,袁水拍所做的这首诗也是一篇课文,它反映了50年代前期大家为了恢复建设而努力工作的热情。

还有一首可能是俄罗斯歌曲,歌名忘了,词、曲都还记得清楚,但是在网上却搜不到,看来如今大家不唱这首歌了。我记得歌词是:“中午在树林旁,聚着一群姑娘。杜鹃伴着她们,一起纵声歌唱。咕咕,咕咕。哈咿哪,哈咿哪。奥基哩基,奥基哩基基哪,奥基哩基基哪,烏哈。……”曲调是很轻快的。

那时候,除了音乐课本上的歌曲以外,也有一些配合政治宣传所学习的歌曲。这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世界人民团结紧》:“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垮了美国兵呀。全世界人民拍手笑,帝国主义害了怕呀。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全世界人民团结紧,把反动势力连根拔那个连根拔!”

《莫斯科-北京》:“中苏的人民是永久弟兄,两大民族的友谊团结紧。纯朴的人民并肩站起来,纯朴的人民欢唱向前进。斯大林和毛泽东领导我们,领导我们,领导我们。莫斯科北京,莫斯科北京。人民在前进前进前进,为光辉劳动,为持久和平,在自由的旗帜下前进。为光辉劳动,为持久和平,在自由的旗帜下前进!”

现在再看看这些歌词,有些事情是恍如隔世了,有些歌也未必适合小孩子唱。

在“六一”儿童节之际,祝各位朋友们家里的小朋友都节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