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出自《经史百家杂钞》,主要阐述了韩愈对道德、社会,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论语中关于思考重要性的句子(原道经典名言10句)(1)

在《原道》一文里,韩愈大力推崇儒家提倡的圣王之道,贬斥佛老之学。认为佛道二教的理论谬误重重,对社会危害很大。韩愈身为古文大家,文笔流畅,雄辩锋锐,纵横捭阖之中,令人叹服。

本文选取《原道》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论语中关于思考重要性的句子(原道经典名言10句)(2)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能广泛地去爱一切称为仁,

做事合乎人情事理称为义。

能按照仁义去修行就是道,

能够按照仁义的标准修养充实自己,

形成不受外界影响的世界观就是德。

点评:「仁」就是爱人的意思。「宜」即恰当、合适之意。

韩愈认为,能够广泛地去爱人,就是博爱,就是仁。做事情合乎情理,就是义,是仁之体现。而按照仁义之理在世间修行,就是道。如果在修行之中,又形成了稳定的世界观,就是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仁和义都有固定的含义。

而道和德,含义不固定。

点评:韩愈认为,仁和义都有实际的内容,不像道与德那样抽象,不容易理解。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坐井观天就说天小,

其实,并不是天小。

点评:韩愈认为,老子之所以轻视仁义,是因为他见识浅薄。把小惠视作仁,把特立独行视作义。这并不是仁义的全貌,就好像坐井观天一样。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周道的衰落,孔子的身死,秦始皇的焚书,

使黄帝和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盛于西汉。

佛家学说流行于晋、魏、梁、隋这些朝代。

点评:「周道」即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之道。「火于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有人若谈及道、德、仁和义,

不归属于杨朱就归属于墨翟;

若不归于道教,便归于佛教。

点评:韩愈认为,无论是杨朱还是墨翟,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他们都会谈论仁义道德,都有各自的主张。一旦入了那一家,便会违背另外一家。所以才创作这篇文章,为仁义道德正名。

论语中关于思考重要性的句子(原道经典名言10句)(3)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古代老百姓分为四种,

现在老百姓分为六种;

古代信教的仅有一种,

现在信教的却有三种。

点评:「四」即士、农、工、商四种职业。「六」即士、农、工、商、僧、道等六种职业。「一」即前文提到的「周道」,也就是儒教。「三」即佛、道、儒三教。

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

把它用于自己,则会顺利吉祥;

把它用于他人,则会博爱公道;

把它用于人心,则会和气平稳。

点评:「之」说的是先王的教化,也就是前文里韩愈为仁、义、道、德所下的定义。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尧帝把道传给舜帝,

舜帝把道传给大禹,

禹把道传给商汤王,

商汤又传给文王、武王、周公,

而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

孔子传孟轲。孟轲死,不得传。

点评:韩愈认为,圣王之道从尧帝开始,一直传到孟轲,之后便不得传了。

论语中关于思考重要性的句子(原道经典名言10句)(4)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荀子与辞赋家扬雄,

选择的都不是精华,

谈论的也都不详尽。

点评:虽然荀子距离孟子生活的时代不远,但其学说与孟子相对者多。所以,韩愈才说荀子并没有精通圣王之道。而西汉的辞赋家杨雄,晚年亲近王莽,距离圣王之道更远。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堵塞,水会一直流淌;

不停止,是因为没行动。

点评:韩愈认为,应该让那些为僧为道的人,返回到老百姓中去。然后,再用先生的礼教引导他们,这样社会才能繁荣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