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之交,许多英雄豪杰涌现,其中颍川人王霸因仰慕当时还是起义军将领的光武帝刘秀而带着数十个门客前去投奔。后来刘秀四处辗转,王霸始终跟随左右,而那数十门客则逐渐离去。据《后汉书》记载,刘秀曾夸赞对自己不离不弃的王霸道:“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原因(他本是西梁皇子)(1)

后来,王霸官拜上谷太守,封淮陵侯,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曾化用光武帝的这番话作诗一首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这首诗叫做《赠萧瑀》,而这个被唐太宗盛赞为“诚臣”的萧瑀相当不一般:他曾经贵为西梁皇子,后来当上唐朝宰相,还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九。

北周建德四年(575),萧瑀生于西梁皇宫,他是梁明帝萧岿的第七个儿子。提到南北朝后期,相信很多人印象中都是北方的北周、北齐与南方的南朝陈对峙,而西梁,或者说后梁的存在感相当微弱。南朝梁承圣三年(554),西魏大军南下杀梁元帝,改立梁武帝萧衍的孙子萧詧在江陵建立了方圆不过三百里的傀儡政权,这便是西梁建国之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原因(他本是西梁皇子)(2)

隋开皇七年(587),隋朝轻易吞并西梁,十二岁的萧瑀跟随其余宗室成员一同迁居到了长安。值得一提的是,萧瑀同父同母的姐姐萧氏早在五年前就嫁给隋文帝的次子晋王杨广成了王妃,且夫妻二人十分恩爱。得益于这层关系,萧瑀得到了杨广的照顾,开皇二十年(600)杨广当上太子后,萧瑀立刻被封为了太子右千牛。

仁寿四年(604),隋文帝驾崩,杨广正式登基,萧氏被册封为皇后,萧瑀也由此不断得到升迁。然而,性情正直的萧瑀几次直言进谏,逐渐招致了杨广的厌恶。另外一边,萧瑀之妻是隋文帝之妻独孤皇后的侄女,而唐国公李渊则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换言之,萧瑀是李渊的表妹夫,且二人关系颇为不错。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原因(他本是西梁皇子)(3)

隋朝末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并很快占据长安城。此时,被隋炀帝贬为河池太守的萧瑀收到书信后率部前来归附,于是官拜光禄大夫、民部尚书,封宋国公。武德元年(618),萧瑀被封为内史令,也就是后来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史书记载其职权道:“帝委以枢管,内外百务悉关决。”由此可见萧瑀在唐朝建立之初地位有多高。

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萧瑀历任尚书右仆射、左仆射,但随着唐太宗即位,他的地位遭受了巨大挑战。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比起李渊依仗的萧瑀,唐太宗更加信任跟随自己多年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眼看自己的权力逐渐被瓜分,萧瑀在日常言行和奏疏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刚刚上位急需立威的唐太宗索性直接革去了他的官职。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原因(他本是西梁皇子)(4)

没过多久,达成了夺权、立威两大目的的唐太宗又封萧瑀为太子少师。同年六月,尚书右仆射封伦去世,一时间百官群龙无首,唐太宗便又拜德高望重的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好景不长,由于在唐太宗面前同侍中陈叔达激烈争论,萧瑀又被以不敬的罪名罢免。过了一年多,唐太宗才又封他为晋州都督。

此后的萧瑀几次拜相,又几次被罢免,尽管地位在群臣当中不言而喻,但仕途也可谓相当坎坷。虽说因为萧瑀刚直的性格几度将其罢免,但唐太宗也曾盛赞他道:“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之心而不之定也,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原因(他本是西梁皇子)(5)

贞观二十年(646),萧瑀再度因惹怒唐太宗被罢免,这次后者甚至下诏剥夺了其宋国公的爵位。次年,消气后的唐太宗恢复了萧瑀的爵位,但已经年逾古稀的萧瑀却在忧惧之下患上重病。为表抚慰,唐太宗特召萧瑀到皇家避暑宫殿玉华宫休养,但萧瑀在玉华宫静养一段时间后还是驾鹤西去,享年七十四岁。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原因(他本是西梁皇子)(6)

萧瑀死后,朝廷追赠其为司空、荆州都督,赐谥号“贞褊”。“贞”在谥号中表示坚定有操守,而“褊”则是狭隘急躁之意,可见唐太宗对萧瑀实在是又爱又恨。综上所述,萧瑀既是西梁皇子,又是隋炀帝的小舅子、唐高祖的表妹夫,在身份显赫的同时,他也的确拥有出色的治国才能。不过,因为性格过于刚直,他在贞观年间数次拜相又数次被罢免,最后还获得了一个绝对算不上多好的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