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惠民地区的历史沿革(惠民县建置沿革)(1)

惠民县历史悠久。据境内大商遗址出土的黑陶和素面彩陶表明,远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氏族部落聚居。《禹贡》和《左传》记载:(此地)夏属兖州城,商为蒲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为齐地。秦行郡县制,置厌(读压)次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东巡压天子之气,次舍于此而名,属齐郡。西汉改厌次为富平,东汉复故名,均属平原郡。三国时为魏地,属乐安郡。晋属乐陵国。北魏属乐陵郡。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厌次将原厌次县并入阳信县,属乐陵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厌次县,先属沧州、棣州,后属渤海郡。唐属棣州乐安郡。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县治北旧州(故址在今辛店乡先棣州)。五代属棣州。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迁治南旧州(故址今清河镇古城马村)。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为避水患将州治与县治,由南旧州迁至阳信县乔子镇(即今惠城)。尤其是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工部尚书牛保奉诏筑城之后,历为州、府、县衙驻地。其城墙高池阔,四门巍峨,府衙森严,街巷交错。另有遍布城区风格各异的“三台”、“八阁”、“八大景”、“十二冲楼”、“十四庙宇”等古典建筑交相辉映,名扬鲁冀。金属山东东路防御郡地。元属济南路棣州。明初棣州、厌次并废,改置乐安州。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汉五朱高煦据州谋反,宣德帝御驾亲征,以武力平定之,故乐安州改名为武定州,属济南府。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武定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升州为府,置惠民县为武定府附郭县。当时,因城东南20里有一惠民沟恩惠于民而定名为惠民县。

民国初仍袭清制。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废武定府,置山东省公属岱北道管辖。次年改属济南道。1926年置武定道于惠民,领原武定府所辖一州九县。1928年废道制,直属省辖。1936年属山东省第五专署。1937年11月,日寇侵占惠民。1940年惠民县划属“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山东省武定道”。193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惠民县境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开展抗日游击活动。1943年建立商惠县抗日政府。1944年,撤商惠县建三边县,1946年以抗日英雄杨忠牺牲于此改为杨忠县(杨忠烈士墓现在淄角镇烈士陵园)。1945年8月30日惠民县解放,是年9月惠民市政府及惠民县先后成立,市政府驻惠城,县政府驻今辛店乡何李等村。市、县均属渤海区第四专署所辖。1948年撤惠民市并入惠民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政府迁入惠城。渤海区第四专署改为惠民专署,机关移至惠城,惠民县属惠民专署管辖。1958年11月,滨县与惠民县合并,称惠民县,县府机关迁至北镇,属淄博专署管辖,惠民专署撤销。1961年4月,惠民、滨县分县,各辖原属,惠民县委、县政府迁惠城,复置惠民专署于北镇,惠民县属惠民专署所辖。1992年3月惠民地区改名为滨州地区,2000年改地区为市,惠民县属滨州市所管辖。2001年,惠民县由原21处乡镇调整为十镇四乡(孙武镇、石庙镇、淄角镇、姜楼镇、李庄镇、胡集镇、魏集镇、桑落墅镇、麻店镇、清河镇、皂户李乡、大年陈乡、何坊乡、辛店乡),1303年自然村,2009年全县人口63.5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