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1)

作者 |「 潘慕白」

首图 |「莫修-文」

封图 |「双子阳光的豆豆」

走进苏州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长卷,游走于春秋时代吴国的政治中心,秦代东南第一大城,西汉武帝时江南政治、经济中心、“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再到了唐朝人口数量居江南之冠、江南唯一的雄州,穿行于宋时“苏常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的富庶之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范成大《吴郡记》)、“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龚明之《中吴纪闻》)的秀美之都,又至明代文化达到巅峰、才子状元辈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清时“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曹雪芹《红楼梦》)……

一路走来,你无法不惊叹苏州都市之繁华,物产之丰富,风土之清嘉。

如果走进古典诗词之中,所见苏州,水榭楼台间,风花雪月里,白墙黛瓦上,处处是江南风韵、诗情画意。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语文课本里,去感受一下苏州的风采。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2)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3)

苏杭被赞为“天堂”,除了因江南一带的富庶之外,还因其风光之丽。苏州得天独厚,湖光山色,山温水软,引人入胜。白墙黛瓦姑苏城,小桥流水百姓家,从一座城,到一户人家,都似一幅水墨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范成大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曾于各地任官,后退隐归乡,在石湖建屋闲适生活,晚年自号“石湖居士”。归隐后范成大写了大量的田园诗,课本中选的这首诗就是出自其《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之中,这组诗共六十首,非常全面且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四时的风光景物、民俗风情。

诗中描绘了苏州的田园景色,“梅子金黄杏子肥”,这样的诗句读来朗朗上口,细品饶有情趣。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时便享有盛名,到了清代影响更大。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4)

@落木千寻▲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陆龟蒙这首小诗极尽托物寄兴之法,把花拟人化,别有意味。诗人借白莲花的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受到冷落被埋没的命运。

陆龟蒙生于江南水乡苏州,在晚唐衰乱之世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之后,买地置宅,退隐甫里(即甪直古镇),除了文学创作外,他还参与农事。

他写了不少对自然风物观察细致、运笔细腻的作品,水乡之地,白莲常见,陆龟蒙下笔没有描写花貌,而是着笔花“心”,诗句多出新意,明里是写花,实则是写高洁不俗之人,情致深邃,余味无穷。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5)

@太仓摄客▲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6)

时至今日,苏州仍因“古城”而闻名,古容古貌、古色古香让苏州城的古意散发魅力。苏州今日之古,并非虚传,因为她有太多的名胜古迹。那么,课本里选了哪些文章呢?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等)

张继这首《枫桥夜泊》一出,当即震惊文坛,随后苏州的寒山寺成了许多诗人的打卡地,这首诗遂成为千古绝唱。

至今诗中的“月落乌啼”“江枫渔火”都是大众喜爱的古意氛围,甚至“姑苏城外”“夜半钟声”都有着不可言说的古意之美。

如果没有寒山寺夜半“送”到船上来的钟声,大唐诗史中就不会有张继的大名;如果没有张继于江枫渔火里的“对愁眠”,寒山寺就不会享有今天这样的盛誉。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7)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8)

@太仓摄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鲁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等)

常建的这首隐逸胸怀、寄情山水之作,委婉含蓄,胜在旨趣。谁不喜欢那两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之美?当然诗美,不仅在这两联上,其他字词运用也是堪称绝妙,全诗读来令人心体妙明。

记得上学时读此诗,哪明白诗中禅意,只知道美,甚至对“破山寺”都有了无以言传的亲切与好感。

破山寺,也就是苏州常熟西北虞山上的兴福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9)

@温炳灵▲

《虎丘记》

明·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山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略)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等)

喜欢明清小品者,自不会错过袁宏道的作品,袁宏道的小品,必不能错过这篇《虎丘记》。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享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北宋苏东坡曾说:“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

袁宏道这篇“记”,没有从记景写起,而是以记述虎丘中秋月夜游人云集的情景、聚饮欢歌的场面为主。先写中秋之夜游人如织的盛况,再写中秋之夜虎丘斗歌的场面,接着才着笔写虎丘山水的美景以及最后一次游虎丘的感受。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10)

@双子阳光的的豆豆▲

《五人墓碑记》

明·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略)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

张溥是苏州太仓人,此篇系碑文,主要记述和颂扬了苏州百姓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精神。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迫害东林党人,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搜捕暴动百姓,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义气扬扬”“谈笑以死”。

为纪念死去的五义士,苏州百姓将他们合葬在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11)

@日常微博摸鱼的阿戴▲

《苏州园林》

近代·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略)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叶圣陶是苏州人,他的《苏州园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其语言通俗,生动有韵。说它是一篇说明文,但它又夹以记叙,使之不枯燥,再配以议论,如园林设计者之匠心独运,使得文章呈现优美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有美不胜收之感。

园林是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则好比这名片上的简介。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12)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13)

@双子阳光的豆豆▲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14)

有时课文里的历史“漫不经心”地为我们展现了苏州的一面,比如:

《郑和远航》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一次壮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段的历史可谓家喻户晓,但这篇课文为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原来郑和下西洋,是从苏州出发的。文中的“刘家港”,位于今天的苏州太仓浏河镇。

为什么选择在刘家港出发呢?后人分析有五大原因,比如刘家港是中国历史上名扬海外的古港,容“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这里“潮汐汹涌,可容万斛之舟”,有“六国码头”和“天下第一码头”之称。比如这里水陆交通方便,而自然资源又极其丰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15)

@非常lisa1912▲

《卧薪尝胆》

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讲苏州的历史,都少不了这个成语故事。越王勾践回国后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先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最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灭掉了吴国。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16)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17)

@会飞的猪23333▲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谁没说过或引用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句子,《岳阳楼记》之名在此不需赘述了。

范仲淹的祖上迁居苏州,范仲淹也成了“苏州人”,他勤勉求学,勤廉为政,50岁任苏州知州,在苏州将打算建宅的购地拿来办学。其一生内外兼修,清廉立世,北宋王安石评范仲淹是“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南宋理学宗师朱熹曾评价范仲淹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18)

@莫修-文▲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19)

《幼时记趣》

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略)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标题为《童趣》)

《幼时记趣》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沈复是苏州人,《浮生六记》写的是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日常生活,文字清新真率,字里行间充满浪漫的江南气息。

《幼时记趣》写了沈复孩童时期的几件趣事,喷烟熏蚊,视作云中白鹤,视草丛为林,观虫蚁为猛兽,蛤蟆吞吃蚂蚁则鞭罚,还要赶出院子,读来真是童趣盎然。这样的课文,活到多老都得学一学。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20)

@寧父▲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部编人教版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等)

这篇《项脊轩志》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归有光系苏州昆山人,其远祖曾居住在苏州太仓的项脊泾,他将小屋命名为项脊轩,多少有些纪念意义。

不过是写一间小屋,所记又不过是身边琐事,但作者笔下饱含深情,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特别打动人心。文末所记一句,尤为触动人心。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21)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22)

@97狼▲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提到辛弃疾,自然想到的是他的“豪放派”文风,但这首有关村居的词,却平和温馨。词中描绘了一家人朴素平淡却耐人寻味的生活,既有亲情的美好,又有生活的趣味,人物情态也跃然纸上。这首词犹如一个生活影像,人物活灵活现,温馨动人。

作此词时,辛弃疾居信州(今江西上饶),词中“吴音”,是指吴地方言。信州大约在隋时属江南东道,唐时仍有此机构,江南东道治所在苏州,所以信州农家人说着吴地方言。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23)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24)

@火之星2100▲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床,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范成大的田园诗,备受课本青睐,除了前文介绍的一首,还有这一首。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农家的田园生活,农家儿女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各自挑起家庭的担子。儿童不会耕田,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如此不起眼的小事,却写得如此别致有意趣,让人一读之下,仿佛走进了古时的画境之中。

范成大的诗歌,多浅显生动,富有民歌风味,又格外清新流丽,格调清俊,语浅意隽。

课本上出现的苏州(课本里的苏州)(25)

@白墙下的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