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一生做过最扬眉吐气的事,无疑要属同时向11国列强宣战。可惜,愤怒情绪并不能决定战争结局,这一最豪气的举动,注定招来最疯狂的报复。其实,盲目排外乃典型的逆时代潮流而动,必败无疑。好在,还有十几位头脑清醒的地方督抚(东南互保)。通行说法是,慈禧后悔向西方宣战,并尽可能采取补救措施。那么,历史的真相是否如此简单呢?作为执掌大清权柄几十年的“心机婊”,真的会一时冲动?慈禧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戊戌变法引爆“仇洋”情结

慈禧同时向八国宣战时间(世人都以为慈禧宣战乃一时冲动)(1)

邱淑贞扮演慈禧

慈禧绝非一般女人,她为权力生,为权力死,一生追逐,逃不开这两个字。生逢乱世,又碰巧嫁给一个被后世称为“四无皇帝”的苦命天子咸丰,与生俱来的政治才华有了用武之地。尽管咸丰早已察觉这个女人的野心,并在临终前留下“权力制衡”的锦囊妙计,终究棋差一招,不仅未能困住她,反倒让心爱大臣肃顺赔上身家性命,而这场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让慈禧的权谋之术得到实战锤炼,在以后的日子里,将奕䜣等一众男人掌控于鼓掌之间。

电视剧照

戊戌政变以后,慈禧即下令全国操办团练,称“民尽知兵,自足为缓急之恃”。此时,她已存了除掉光绪之心,提前为废帝可能招致的外国干涉做准备。有个美国人如是说:慈禧希望,“假如抵抗外来侵略成为必要时,已改组的团练能够证实他们是正规部队的一支有价值的辅助力量”。

于是,原本身体就不太好的光绪,在很短时间内就病到需要“颁示天下征医”的地步。时人赋诗一首:“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朝野上下,噤不敢言。熟料,不识趣的外国人联合起来聘请了法国名医为光绪诊断,结论直接打脸:“有患,然决于圣寿无虑也。”

在慈禧看来,这是洋人夺权的直接信号,不能再等下去了,必须先下手为强,必须周密布局,用尽一切办法让洋人妥协,最终顺利实现“废帝”计划!一场老佛爷亲自导演的“宣战”大戏,正式在神州大地唱响。

“宣战”是为了“废帝”

慈禧同时向八国宣战时间(世人都以为慈禧宣战乃一时冲动)(2)

国外漫画

1899年11月21日,慈禧对外公布一道措辞相当严厉的上谕,宣称:

现在时世日艰,各国虎视眈眈,争先入我堂奥。以中国目下财力兵力而论,断无衅自我开之理。惟是事变以来,实逼处此,万一强敌凭陵,胁我以万不能允之事,亦惟有理直气壮,敌忾同仇,胜败情形,非所逆计也。近来各省督抚,每遇中外交涉重大事件,往往预梗一和字于胸中,遂至临事毫无准备。此等锢习,实为辜恩负国之尤。兹特严行申谕,嗣后倘遇万不得已之事,非战不能结局者,如业经宣战,万无即行议和之理。各省督抚必须同心协力不分畛域,督饬将士杀敌致果。和之一字,不但不可出于口,并且不可存于心。

慈禧同时向八国宣战时间(世人都以为慈禧宣战乃一时冲动)(3)

李鸿章

为何要发这份上谕?试探!试探谁的态度?地方督抚和外国大使,主要是后者。李鸿章看破其中奥秘,主动提出南下担任两广总督,并在外宾前来致贺时帮助探听他们对“废帝”一事的态度。其实中堂真正目的在于,远离京城这是非之地。外国人表态说:“理无干涉,唯国书系致光绪帝,今易帝位,是否继续承认,尚须请示本国。”模棱两可的表态,让慈禧觉得可以采取进一步行动,于是就有了1900年违背祖制的“己亥立储”事件。万没想到,当邀请外国人前去祝贺时,没一个人搭理,地方上也是一片反对声音,经元善(创办第一所女学校的人)联合千余人上书请收回成命。与此同时,李鸿章上奏称,因为外国人的保护,刺杀康梁的计划破产。据说,慈禧听到这一消息后,当场摔了东西。

上述种种表现,都让慈禧对洋人要逼她归政光绪的传言深信不疑,心中的仇洋情结在一瞬间被引爆,而戊戌政变后围在她身边的皆是守旧派官员(一般称之为上层保守思想的回潮),纷纷建言利用义和团拉对抗洋人。

慈禧同时向八国宣战时间(世人都以为慈禧宣战乃一时冲动)(4)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

其实,早在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时,慈禧就曾连发三道上谕,命令“不可一意剿击”,“总以弹压解散为第一要义”。至“己亥立储”前夕,慈禧再发上谕,称义和团属于“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联村众以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实际承认了其合法性,为立储可能引来的洋人干涉提前准备武装力量。所以,同时期那些剿灭义和团的上谕,显然是用来麻痹洋人的。

尽管慈禧早已存了开战之心,但对义和团并不放心,所以派刚毅等实地考察,反馈的结果是“义民无他心,可恃”,打消了慈禧心中最大的顾虑。1900年6月15日,她与荣禄等开会商讨,做出宣战决议。当然,慈禧是政治老司机,深知此举冒极大风险,搞不好就是民族罪人,所以对外称,主战乃是朝廷的共同决定:“你们诸大臣均听见了,我为的是江山社稷,方与洋人开仗;万一开仗之后,江山社稷仍不保,尔等今日均在此,要知我的苦心,不要说是我一人送的天下。”为了打压主和派,慈禧拿出了那份伪造的“归政照会”(很可能是她自导自演),巧妙地把战和问题转移到归政问题,也就是权力归属问题。

拿国家命运来一场豪赌

慈禧同时向八国宣战时间(世人都以为慈禧宣战乃一时冲动)(5)

围攻大使馆

以慈禧的智慧和经验,岂会不知中外之间实力的悬殊?那么,为何她执意“宣战”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她“废帝”计划中最关键的一步。在她看来,洋人是阻挠她继续执掌大清权柄的最大敌人,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这帮“洋鬼子”在“废立”问题上妥协。

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当时,列强在华兵力有限,驻华使馆的防卫力量尤为薄弱。慈禧的设想,就是利用义和团挡住外国军队,形成时间差,全力攻打使馆,将各国大使扣押为人质,逼迫外国接受废帝一事。只要除掉光绪,即使将来列强提出一系列条件,慈禧都能接受。而且,她可以把责任推给义和团,推给守旧大臣,事实上她后来正是这么做的。对此,参加庚子御前会议的恽毓鼎曾谓:“当宣战之日,固逆计异时之必归于和,使馆朝夷,皇位夕易矣。大事既成,盲风怪雨不转瞬而月明星,虽割地以赎前愆,亦所不恤。”应该说,这段话将慈禧庚子期间的心态剖析得入木三分!

慈禧同时向八国宣战时间(世人都以为慈禧宣战乃一时冲动)(6)

义和团宣称刀枪不入

可惜,义和团的战斗力实在不值一晒,几万人竟然打不下几个使馆,这让慈禧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加之东南各督抚纷纷来电反对,她不得不表面上做出一副“求和”的姿态。其实,慈禧的策略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她对外打着“求和”的幌子,对内却继续给义和团输送巨额军饷,期望能尽快攻下使馆。她给出的命令是:“攻克租界时,加意保护,勿致延烧,是为至要。”显而易见,慈禧只想扣押人质,并不想将事态扩大。

那么,如何来解释八国联军攻克天津后,慈禧命人给使馆送西瓜、蔬菜、白面等食物的行为呢?这也是她下的一步棋。当时,她命大臣照会各国公使,请他们“分起出馆”、“暂寓总署”,以便保护。其真实意图是,诱骗大使离开使馆,借保护之名,行扣押之实。她在谕旨中所说的什么“保护使馆”,并请法、德、美三国出面“排难解纷”等举措,不过是用来迷惑洋人的手段罢了。后来,各国公使普遍怀疑慈禧“狡设陷阱,诱骗西人离京赴津,以便途中加害”!

慈禧同时向八国宣战时间(世人都以为慈禧宣战乃一时冲动)(7)

走向共和

换句话说,慈禧这时仍心存侥幸,奉行“主战”策略。她连下多道谕令,不断从全国各地调兵、调饷、调械,在京、津之间节节布防,并特别提醒各将军督抚不要“误会朝旨”!这四个字,足以说明一切问题。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是,慈禧竟然在半月之内处死五位主和大臣,以致于吓得李鸿章都不敢贸然进京!盛宣怀曾说:

“许、袁被害,合肥亦不敢仓卒入都。”

最终,八国联军攻克北京城,让慈禧的一切布局化为乌有,被迫开始人生第二次出逃,而假求和也随之变成真求和。

祥说:都是权力惹的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