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经常把《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混淆,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除了诞生的时间不同,作者不同,最重要的是思想内容不同,《孙子兵法》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包罗万象,有理有据。两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三十六计》只能《孙子兵法》的小小的部分,只能当个"小弟"。

瞒天过海 :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是一则来源于历史的故事,薛仁贵为了不让唐太宗担惊受怕过海,用各种巧妙的伪装,混淆皇帝的视听,瞒骗他上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大队人马安全顺利地渡过大海。

三十六计包括哪些兵法(三十六计第1计瞒天过海)(1)

这一计,直观的感受就是欺骗别人已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很多人,看《三十六计》后,连同《孙子兵法》当成了阴谋诡计。在《孙子兵法》的世界里,所有的阴谋都是阳谋,只要我方有强大的实力,就能“动于九天之上”,立于不败之地。其实在《孙子兵法》的治兵上,瞒天过海是很好的办法。在战场上,为了保全自己,为了大家的利益,用在自己人身上,这叫善意的谎言。

如九地篇“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人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那是因为将军要把部队投入到最危险的地方,背水一战,与敌人决一雌雄!为什么这么做?正所谓“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兵士深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使他们像古代的勇士一样,轻生死,重然诺,至死也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正如地形篇所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保也”。也许将军善意的谎言未必是一件坏事,进不求功名利禄,退不怕问责,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百姓。只有打胜仗,才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最好的负责。

另外一方面是对付敌人的,如势篇“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形之,让敌人看见我的假象,变得迷惑,用利让敌人上钩,然后反击。“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谓的“奇”就是敌人不知道的部分,也是我方多余的隐藏力量,“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我方的用兵如神,变化莫测,让敌人摸不着头脑。“奇”是“瞒”。

三十六计包括哪些兵法(三十六计第1计瞒天过海)(2)

虚实篇中“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专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形人”让敌人暴露意图,我却隐藏很深,敌在暗,我在明,我就有优势击败敌人。“形之”“形人”让敌人不知我方意图,去创造自己有利的态势。“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之,人皆只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深藏不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敌人找不到蛛丝马迹,这就是瞒天过海的“瞒”。

除了“形人而我无形”地瞒,势篇还讲到了,“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在时间和空间上让敌人不知道,达到“瞒”,我方才有下一步的动作“过海”。

三十六计包括哪些兵法(三十六计第1计瞒天过海)(3)

《孙子兵法》不仅全书没有一个“瞒”字,却能解释怎么才能瞒天过海。最后,用始计篇的十二诡道来总结,那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瞒天过海,不可先传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