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地层与化石(长孔盾鱼志留纪地层对比新佐证)(1)

地层与化石(长孔盾鱼志留纪地层对比新佐证)(2)

地层与化石(长孔盾鱼志留纪地层对比新佐证)(3)

地层与化石(长孔盾鱼志留纪地层对比新佐证)(4)

■分类位置:盔甲鱼亚纲-盾鱼属

■化石产地: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潇湘街道石灰窑村

■层位与时代:关底组,志留纪罗德洛世(大约四点二三亿年前)

■命名人与命名年代:朱敏等,二○二一年

云南曲靖志留纪的潇湘动物群因丰富的有颌类脊椎动物而闻名遐迩。自2007年以来,朱敏团队在这个地方展开大规模的野外工作,采集和修理了梦幻鬼鱼、钝齿宏颌鱼、初始全颌鱼、阔背志留鱼、长吻麒麟鱼等一系列有颌类脊椎动物化石。然而潇湘动物群关于无颌类化石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2012年,朱敏等人在曲靖市麒麟区潇湘街道首次发现一件无颌类鱼化石标本,这块无颌类头甲标本长相特异,像是一条戴着“头盔”的鱼。它的“头盔”形似一个半圆尖头铁锹的盾,将头罩起来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在盾的左右两侧末端各有一个指向后方的棘状角。在头部上方还具有一条长长的裂隙状中背孔,一对大大的眼眶孔就在中背孔末端的两侧,眶后长度大于眶前长度。在头甲的后半段表面清晰可见它的侧线系统(见背景知识),在头甲左右两侧各有三条侧横管左右成对排列,在第三对的末端又有一个二分叉。整个头盔表面装饰以六边形的瘤点。根据它特别的头甲以及侧线系统,朱敏等人建立—盾鱼属(Dunyu),并将这块标本命名为长孔盾鱼(Dunyu longiforus)归入其中。

盾鱼属虽然是2012年才建立的,但是早在1962年,湖南省区测队就曾在重庆市秀山县水源头村发现精美无颌类鱼化石并将其赠送给中科院古脊椎所刘时藩研究员,经研究将其命名为秀山真盔甲鱼。后来经朱敏2012年重新研究,认为秀山真盔甲鱼化石具有似半圆形的头甲,头甲左右两侧末端有一对指向后方的叶状角,长长的裂隙状中背孔,中背孔两侧的眶孔,眶前长度小于眶后长度,头甲的宽长比以及侧线系统等形态特征,都与长孔盾鱼十分相似,因此将其重新归入盾鱼属并更名为秀山盾鱼(Dunyu xiushanensis)。

潘江1986年也曾报道在湘西保靖卡棚小溪组上部(管状层)发现秀山真盔甲鱼类近似种,但未见描述和图片。根据对王俊卿采自卡棚的未发表标本的初步观察,我们采信潘江的记录。经王怿等2010年的研究,发现产秀山盾鱼的回星哨组上部应为新厘定的小溪组,时代为志留纪罗德洛世晚期。戎嘉余等2012年的研究也认为,湘西小溪组与曲靖关底组的时代相当,也为罗德洛世晚期。近年来,朱敏课题组成员围绕黔东北和湘西北小溪组、回星哨组、秀山组和溶溪组开展野外调查并在重庆小溪组中重新发现盾鱼属化石。盾鱼属在小溪组的发现不仅解决了当年秀山盾鱼的脱层问题,也为小溪组与关底组之间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佐证。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背景故事

鱼儿“头盔”上的信号接收器:侧线系统

在盲人的世界,他们可能依靠听觉或者触摸又或者是一些外部工具来帮助自己识别方向和周围的障碍物。而在鱼儿的世界,它们有着一套特别的感官结构——侧线系统。侧线系统能感受低频震动,具有控制身躯流向的定位作用,同时还能协助视觉测定远近物体的位置,不过鱼类的侧线系统形态不是都一样的。部分现生鱼类和古鱼类的侧线系统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或体侧的皮肤下面,侧线管以一系列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而盔甲鱼类的侧线系统很特别。它与典型的管状侧线不同,盔甲鱼类的感觉管没有发现通向外界的小管,感觉管深陷外骨骼的基部。对于盔甲鱼类的侧线系统是如何与外界沟通、如何发挥其功能的,仍是个有待探索的问题。盔甲鱼类的侧线系统在头甲背面最为发育,呈格栅状分布,由纵行和横行管组成,主要包括前眶上管、后眶上管、中背管、眶下管、侧背管、侧横管及中横联络管。繁多的管道排布在头甲上形成了它们特有的装饰。而这一特点也正是古生物学工作者认清和辨别它们的重要特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