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熊式突击炮(没打过仗却总演电影的瑞典突击炮)(1)

突击炮是一种在二战期间大放异彩的装甲车辆,这种战车一般没有炮塔,直接将大口径主炮装在车体上,凭借比较坚固的正面装甲顶住敌人的攻击,在较近距离打击敌方碉堡、防御阵地等设施,为己方部队创造突破条件。

德国熊式突击炮(没打过仗却总演电影的瑞典突击炮)(2)

大名鼎鼎的3号突击炮G型

瑞典虽然在二战期间秉持中立政策,但东边是正在与苏联鏖战的芬兰,西边是被德军占领的挪威,南边是危机四伏的波罗的海,随时都有被卷入战争的危险。因此,瑞典军方在二战爆发后丝毫不敢有所懈怠立刻着手备战,新型号的武器装备一款接一款面世。

德国熊式突击炮(没打过仗却总演电影的瑞典突击炮)(3)

瑞典Strv m/42中型坦克

在二战前期,战场上最成功的突击炮毫无疑问是德国的3号突击炮,它不仅可以打击敌方防御设施,还可以兼职反坦克,是一款备受欢迎的多功能利器。瑞典军队中不仅没有突击炮,甚至连普通的自行火炮都没有,因此十分需要打造一款类似的装备。

德国熊式突击炮(没打过仗却总演电影的瑞典突击炮)(4)

德军3号突击炮A型

1942年,瑞典开始着手设计突击炮。在当时,瑞典国内有两款比较成熟的底盘,一款来源于兰德斯维克L-60轻型坦克,另一款来源于捷克TNH轻型坦克(LT-38的外贸版)的本土化版本Strv m/41。工程师们一开始将一门m/02型要塞榴弹炮安装在Strv m/38(L-60坦克的一个型号)的开放式车体上,打造出fm/43型突击炮。经过测试发现这门巨炮超出了底盘的承载能力,而且开火时的巨大后坐力很容易导致翻车或车体结构损坏。

德国熊式突击炮(没打过仗却总演电影的瑞典突击炮)(5)

fm/43突击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瑞典工程师们想了不少办法。首先,他们选用了承载力更强的Strv m/41的底盘,并将发动机安装在车体前部,后部设计为开放式炮座,从而确保车辆的平衡性。为了解决后坐力过大的问题,工程师们决定牺牲一些火炮的射程和精度,将其修改为无后坐力设计。这款突击炮被称为fm/43-44,重约10吨,基本上解决了开火翻车的问题,但性能却不尽如人意。

德国熊式突击炮(没打过仗却总演电影的瑞典突击炮)(6)

fm/43-44突击炮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瑞典工程师们决定放弃150毫米炮的计划,转为研制一门合适的105毫米炮。这门炮是从博福斯105毫米榴弹炮的基础上修改而来,设计进度相对较慢。于是,他们在Strv m/41坦克的地盘上安装了一个封闭式战斗室,将一门老式的m/02型75毫米榴弹炮安装在车体前部,从而打造出Sav m/43型突击炮。该车的车体长4.61米,宽2.14米,高2.29米,车组成员为4人,配备一台160马力的斯堪尼亚-瓦比斯603/2型发动机,最大时速为45公里。Sav m/43的正面装甲厚度为50毫米,与各国二战初期的中型坦克相近,但在二战中期已经显得比较薄弱。早期型的Sav m/43共生产了18辆。

德国熊式突击炮(没打过仗却总演电影的瑞典突击炮)(7)

装备75毫米炮的Sav m/43

1944年,新的m/44型21倍径105毫米榴弹炮终于完成设计并投产。这门炮不仅可以发射榴弹,还可以发射m/39型穿甲弹,百米穿深约为90毫米,虽然不太理想但已经比75毫米榴弹炮强多了。1946年,配备新105毫米炮的Sav m/43完成设计并投产,共生产了18辆。同时,18辆装备75炮的老型号也换装了新105毫米炮。1949年,瑞典还为该车设计了一款破甲弹,可击穿240毫米的均制钢装甲。

德国熊式突击炮(没打过仗却总演电影的瑞典突击炮)(8)

换用105毫米炮的Sav m/43

德国熊式突击炮(没打过仗却总演电影的瑞典突击炮)(9)

Sav m/43火炮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德国熊式突击炮(没打过仗却总演电影的瑞典突击炮)(10)

Sav m/43火炮安装位置的俯视示意图

Sav m/43最早被配属于驻扎在克里斯蒂娜港的A9炮兵团中,后于1951年转交给装甲部队,除1辆用于人员训练外,其余车辆组建了数个突击炮连,每连配备6辆突击炮。Sav m/43在瑞典军队中一直服役到1973年,后被新式车辆所取代。在退役后,车况良好的Sav m/43并没有被扔在废铁堆中,而是作为道具车拍摄了大量的影视作品。由于其底盘与38(t)坦克及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大致相同,因此不少影视道具公司都购买了该型退役车辆,经过维修和改装后用来拍摄二战题材的电影。

德国熊式突击炮(没打过仗却总演电影的瑞典突击炮)(11)

博物馆中展出的一辆Sav m/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