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春秋时的楚庄王北伐前,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小,意欲与周天子比权量力,“问鼎中原”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所以【鼎】即象征国家的权利,而【后母戊鼎】则是迄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意义非同一般。

司母戊鼎为什么不出名(司母戊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1)

后母戊鼎,商,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高1.33米、口长1.1米、口宽0.79米,重量为832.84千克,相当于11、12个壮士男子的重量了,可以说,正是因为它的“重量级”让它最终得以留在了故土。

1947年,后母戊鼎曾被作为蒋介石的六十寿礼,1948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母戊鼎又差点被运到台湾,结果就是因为太大太重被留在南京。

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饰,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司母戊鼎为什么不出名(司母戊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2)

司母戊鼎为什么不出名(司母戊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3)

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也饰有浮雕式饕餮纹。

【司母戊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

我相信很多人历史课本上学的是【司母戊鼎】,那么【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切还要从鼎上铭文说起,鼎上大字清清楚楚的写着【司母戊】!“司”通“祀”即为祭祀,而“母戊”是墓主人的庙号,所以,此鼎是为祭祀母亲戊的鼎。

司母戊鼎为什么不出名(司母戊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4)

鼎内铭文

有理有据,那学者们还有什么好争议的呢?

原因就在于随着学者们对甲骨文和金文的深入研究,发现商朝晚期的时候,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古人称铜为“吉金”,自然的,铜器上的文字就称为“金文”)中的许多字,笔画的方向很不固定,也就是说同一个字经常会正写或反写。

司母戊鼎为什么不出名(司母戊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5)

同一个字的正写、反写

巧的是“司”和“后”互为正反写,而此鼎若作【后母戊鼎】正好也解得通。

有学者指出,“后”在商代意为“王”或“先王”,指代商王或前一辈的商王,“后”字到了周代才有“王后之意”,因此,“后母戊鼎”直译为商王母亲戊的鼎。

另外,考古学家们根据器物特点,将殷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后母戊鼎】为殷墟二期,而同为殷墟二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关于妇好的历史是有明确记载的)墓中出土了一件形制、纹饰相似的鼎,并且鼎上注有铭文“司母辛”,而妇好墓中多有“后妇辛”、“后辛”的例证,由此考古学家们断定,“司”即为“后”,断定【后母戊鼎】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做的祭器。

司母戊鼎为什么不出名(司母戊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6)

后母辛鼎及其铭文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也有理,“司”和“后”都能解释的通,只是【后母戊鼎】的解释会更完整。而国家博物馆早在几年前就已正式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

看来,以后要称它为【后母戊鼎】了。不过,私心里还是更喜欢【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啦。

司母戊鼎为什么不出名(司母戊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7)

国家博物馆内介绍说明

《司母戊鼎,还有多少未解之谜》的作者,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李维明指出,国家博物馆将“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是更名,不是正名。是“司”还是“后”,争议仍然存在。

参考:

《商代都城:殷墟》,乾坤鱼、蓝昕编著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甲骨文》王重阳、王谦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