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源氏物语》产生于日本“摄政关白”时代,中央集权制度名存实亡,外戚又不断通过政治联姻巩固地位,看似繁华太平,实则腐朽不堪。《红楼梦》产生于乾隆时期,此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延续了两千年,所谓的乾隆盛世不过是一阵回光返照。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这两部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都产生于末世,主要描绘的又同是贵族生活,故而在思想、情感和人物方面都呈现了一定的相似性。但因为中日文化的不同,作者创作观念的不同,两部作品实则又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便以源氏公子和贾宝玉为例,对比分析其异同。

贾宝玉对应的真实人物 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的源氏公子(1)

一、源氏公子和贾宝玉的相似之处:最终遁入空门的贵公子

源氏和贾宝玉都生于富贵之家,样貌、才华皆高人一等,从表面上看都是趋近于完美的男性。

源氏由集帝宠于一身的桐壶更衣所生,降生时光滑如玉清秀可爱,得名光华公子,被桐壶帝“看作自己私人的珍宝,加以无限宠爱”;稍长成后更是“异常可爱,即使赳赳武夫或仇人,一看见他的姿态,也不得不面露笑容”,此外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无一不通。

贾宝玉对应的真实人物 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的源氏公子(2)

源氏影视形象

贾宝玉生于“诗礼簪缨之族,世代隆盛之家”的贾府,因含玉而生得名宝玉,被贾母视为珍宝倍加疼爱;稍长成后更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此外还天资聪颖善诗能文,远非酒囊饭袋般的公子哥能比。

但生长于诗书礼仪之邦钟鸣鼎食之家的源氏和贾宝玉,精神世界却无比压抑。源氏幼年丧母,养成了多情善感的性格,年少时便爱上了酷似母亲的藤壶女御。这是一段不伦之恋,注定没有结果。左大臣之女葵姬虽然端庄典雅,但源氏对这个原配妻子却无多少感情。于是苦闷的源氏放纵自己不断地追情逐爱,在祸害女性的同时,他本人也感受到了极多痛苦。在遭到空蝉拒绝及目睹夕颜身死之后,年仅十七岁的源氏便深感人世的痛苦,自言“真觉得活不下去了”。

贾宝玉生在女性处于附庸地位的封建时代,但却天生崇拜女性,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这种超前的女性观是得不到的认同的,哪怕是那些被他所偏爱的姐妹们。不仅如此,贾宝玉还因得不到自由而苦闷,因为他不仅面临着父亲贾政过于严厉的管教,还要承受贾母过分的宠爱,以至于事无巨细事事过问。于是贾宝玉抱怨自己不该生长在“侯门公府之家”,以致于把自己变成泥猪癫狗。

贾宝玉对应的真实人物 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的源氏公子(3)

87版贾宝玉

所幸源氏遇上了神似藤壶女御的紫姬,贾宝玉遇上还泪而来的林黛玉。紫姬和林黛玉无疑是源氏和宝玉生命中最爱的人,但却不是唯一爱的人。源氏和贾宝玉都是大情种,他们对于美女有广泛的爱。源氏得到紫姬之后并未停止追逐其他女性的行为,如未摘花、胧月夜、明石姬及三公主等。贾宝玉遇见林黛玉之后也没有彻底放下对其他女性的爱,如薛宝钗、袭人和晴雯等,还曾梦中与兼美云雨,调戏金钏儿。

最后源氏和贾宝玉都选择遁入空门,以求解脱。源氏是在紫姬逝世、发觉三公主与柏木私通之后,痛感人生的无常,回想逢场作戏的种种风流韵事,更是追悔莫及,于是选择了云隐。贾宝玉则是在林黛玉病逝、贾府被抄之后,痛觉人生幻灭无常,最终选择随一僧一道而去,远离尘世。

贾宝玉对应的真实人物 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的源氏公子(4)

二、源氏和贾宝玉的不同之处:女性观和出家的内因

源氏认为“世间女子个个可爱”,并认为自己“生性柔弱,没有决断,所以喜欢柔弱的人”。但源氏对于女性的摧残明显要深于贾宝玉,贾宝玉害死金钏儿可以说是无心之过,但源氏对六条妃子、夕颜、紫姬和葵姬等人的摧残完全是出于主动。源氏并没有真正平等看待女性,而是将她们当成附庸。而贾宝玉则是真心实意的认为女性优于男性,当然在贾宝玉眼中也有嫁人之前和嫁人之后的分别。此外,源氏一直在是否出家的问题上挣扎,而事实上日本当时的出家也并非是完全脱离世俗生活,所以源氏的出家只是一种逃避,而非真正顿悟后了无牵挂遁入空门。

1. 源氏是一个挣扎者

源氏对于女性的态度,其实跟他对权势的态度是一样的,他表面上热爱女性排斥世俗经济之道,但实际上他又放不下对权势的追求,因为他要凭借身份地位去追情逐爱。源氏觉得世间女子个个可爱,那是因为世间女子个个也都觉得源氏可爱,源氏对女性的爱并不是平等的爱,而是一种极为自私的占有。

以源氏最爱的紫姬来说,他遇见紫姬那年人家还不过是十岁的小女孩,但因为紫姬酷似他所眷恋的藤壶女御,于是他便将紫姬收养。源氏并不是把紫姬当女儿养的,而是当小情人养的,他照顾、教育紫姬,不过是想将她培养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在源氏调教计划之下,紫姬对源氏无比顺从,这是源氏最得意之处。甚至在紫姬逝世后,源氏还这样得意想到“从幼年起,无论何事,凡我心中不喜爱的,她从来不做”。

贾宝玉对应的真实人物 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的源氏公子(5)

小紫姬

但即使紫姬已如此完美,处于政治上的考虑,四十岁的源氏又娶了三公主为妻。紫姬看起来比源氏本人还要尽心尽力地去操办婚事,但内心却承受着极大的伤痛。《新菜》一回中这样写道:

婚后三天,源氏夜夜伴三公主宿。紫姬多年以来不曾尝过独眠滋味,如今虽然竭力忍受,还是不胜孤寂之感。她越发殷勤地替源氏出门穿的衣服多加熏香。那茫然若失的神情,非常可怜又美丽

不久之后,紫姬便一命呜呼了。她的死对于源氏而言是个极其重大的打击,因为紫姬是他最大的牵挂。早年受到藤壶女御拒绝之时,源氏便心生出家的念头,但因放不下紫姬故而忍住了冲动。在正妻葵姬死去之后,源氏又生了出家的念头,可见出家于源氏而言只是逃离眼下悲伤的一种手段。终其一生, 源氏几乎都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之间摇摆。使他动出家念头的,是人生的失意,而留住他的,是现世的美好。紫姬看似是源氏在这个世上的支柱,实则不然,她代表的是源氏对女性的泛爱和对权势的贪念。

贾宝玉对应的真实人物 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的源氏公子(6)

2. 贾宝玉是一个反叛者

源氏以上位者的姿态审视女性、将女性视为附庸,贾宝玉则是真正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女性。因此,贾宝玉虽然也泛爱,但却不是源氏那种始乱终弃玩弄女性感情的泛爱。源氏打动女性完全是怀着得到对方的目的,而贾宝玉则是真心地关怀身边的姐妹,并不期望索取什么。于是,宝黛恋和源紫恋相比也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状况。

宝黛恋建筑在宝玉完全尊重黛玉人格的基础上,第一次见黛玉,宝玉即上演了一出摔玉的好戏: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这块宝玉是贾宝玉得宠的一个根源,被贾母当作命根子。但贾宝玉因为林黛玉没有这样一件宝物而摔玉,说明他是真正希望平等地与黛玉相处,哪怕是放弃自己的荣华富贵。

贾宝玉对应的真实人物 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的源氏公子(7)

贾宝玉和林黛玉

《源氏物语》中源氏因放不下紫姬而始终下不定决心出家,背后还藏着继续摧残紫姬及其他女性的心理。源氏和紫姬之间是不对等的,源氏始终将自己当成一个高高在上的施舍者。而宝玉和黛玉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他们肝胆相照 、生死相依,黛玉虽是为还泪而来,但她有完全独立的人格,并不依附于贾宝玉。

从心生“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起,再到认定木石前盟抗拒金玉良缘,贾宝玉其实一直在与封建家族对抗。早在第二十二回林黛玉和史湘云之间生了矛盾之时,贾宝玉便做写下一个偈子: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在第三十回中,当黛玉问道“我死了呢”之时,宝玉脱口而出“你死了,我做和尚”。这句话看似只是宝玉一时唐突之辞,但结合前文宝玉参禅及结尾遁入空门,可见这句话承前启后一语成谶。

贾宝玉对应的真实人物 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的源氏公子(8)

林黛玉

宝玉前期参禅与结尾入佛门的动机,跟源氏也大有不同。源氏感到人生无常,是因为他明明极力顺应现实世界,却依然遭受到了如此多苦难。而贾宝玉感到人生幻灭,则是因为他极力抗拒金玉良缘,但却没能留住林妹妹,他想尽力关爱大观园中的姐妹,但却眼睁睁看着她们零落天涯。宝玉遁入空门,是反叛彻底宣告失败的结果,而源氏云隐则是长期挣扎后做出的选择。

结语

王国维曾在《<红楼梦>评论》中这样写道: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 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其解脱之道;而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这句话用在源氏和宝玉身上都非常恰当,尽管他们的本质不同。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