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的本质与性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由于物质与能量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必须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

“物理”一词在英文里是“physics”,最先出自于古希腊文“φύσις”,原意是“自然”。在中文里,这词最早可在战国时期佚书《鹖冠子·王篇》找到,“愿闻其人情物理所以啬万物与天地总与神明体正之道。”在这里,“物理”指的是一切事物之道理。三国时期,杨泉著有《物理论》,是最早的书名含有“物理”一词的著作。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受到西学影响,撰写了百科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在这里,“物理”的含义已演化为学术之理,包括自然科学的各门领域与人文学的部分领域。

清朝鸦片战争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此时的译者将“physics”翻译为“格致学”或“格物学”。“格物致知”这词源自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用白话说,“若要增进知识,必须穷究事物之理,唯有穷究事物之理,才可增进知识”。这句话指出,明了事物是增进知识的关键方法。在物理学里,时常会利用观察、模拟、实验、推论、演绎等方法来获得知识。因此,将“physics”翻译为“格致学”或“格物学”似乎有道理。

海什木是光学的拓荒者

伊本·沙尔、肯迪、海什木、伊本·西那等等科学家在光学与视觉领域给出创新理论。海什木在著名著作《光学书》(Kitab al-Manazir)里,坚定地驳斥了古希腊的视觉理论——发射说,并且给出新理论。倚赖盖伦关于眼睛内部解剖结构的信息,他说明了光线如何进入眼睛,如何被聚焦与投射至眼睛的后部,他认为眼睛就如同“暗室”,光线进入一个小洞后,在暗室形成颠倒影像。很明显地,在这里,他所指的是针孔相机或暗箱。他还描述怎样用暗室来观测日蚀。[16]:6-7

海什木的成就在阿拉伯世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十二世纪,他的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书名为《透视》(Perspectiva)。直至十七世纪,这著作在欧洲是光学的标准参考书,强烈影响了后来约翰内斯·开普勒、威铁鲁、罗杰·培根等等科学家的研究。

经典物理学

物理学经典发展史(物理学的发展史)(1)

经典物理学之父 牛顿

经典物理学指的是不涉及到量子力学或相对论的物理学,例如,牛顿力学、热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等等。经典物理学的盛期开始于十六世纪的第一次科学革命,终止于十九世纪末。尼古拉·哥白尼打响了科学革命的第一枪,他于1543年提出了描述太阳系统的日心说,这理论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在1609年与1619年期间,约翰内斯·开普勒发表了主导行星运动的定律,他用数学方程准确估算出从天文观测获得的行星绕着太阳的公转数据,从而给予日心说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伽利略·伽利莱做实验研究物体运动,发现落体定律,并且展示出实验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倚赖使用实验或观测所获得的证据,而不是倚靠倚靠推理,来证实任何假说的正确性。他强调使用数学来描述物理现象,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假若不懂数学,则无法明白大自然。1687年,艾萨克·牛顿提出的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物理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他创建了微积分,给出一种新的高功能数学方法来研析物理问题。他为第一次科学革命画上了完美的终止符。物理学展现出两个独门特征:使用实验证据来检视物理定律、采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物理定律。物理学逐渐发展进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现代物理学

物理学经典发展史(物理学的发展史)(2)

现代物理学之父 爱因斯坦

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者发现经典物理学存在着极严重的瑕疵: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零结果不符合经典物理学的预测,黑体辐射谱不符合热力学的预测,经典电磁学无法解释光电效应与原子光谱,放射性物质的物理性质貌似与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背道而驰。这些瑕疵给学术界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彻底地动摇了旧理论体系的基石,导致了二十世纪物理学两大理论体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进而开始了现代物理学的纪元。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于这些难题给出合理解答。不仅如此,物理学者应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于像原子、分子等等的微观系统,以及各种凝聚态宏观系统,从而更为深切地揭示大自然的工作机制,并且促进物质文明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