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始皇帝:嬴政

华夏五帝是哪几个(对华夏贡献最大的五大汉人帝皇)(1)

赢政是一位富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其间的549年,诸候混战无休无止,百姓为躲避战争,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程度的破坏,大量田地荒芜。再者,匈奴等游牧民族,趁势入关,南下骚扰周边地区人民,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重灾难。因此广大人民,都希望能尽快完成统一。而秦始皇统一中原,恰是应人民所愿,结束了相持数百年的诸侯混战。人民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一个较为完善的封建制国家开始孕育而生。 战国时期,由于各国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不相同,故而影响了各地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齐、燕等国发行的是刀币,赵、魏、韩等国则通过铲形的布币,秦和东周边流通圆形方孔钱,楚国却使用贝币。度量衡是商品交换的工具,与国家赋税相关,但由于各国的单位进制各不相同,使得七国之间的度量衡五花八门。为解决货币不通,单位不一带来的诸多问题,秦始皇下令规定:在全国统一发行,使用圆形方孔钱,以秦国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标准,度量单位改为十进制,并定期对度量衡进行检查。 春秋战国以来,由于诸侯割据,因而造就了不同文字,于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差异。文字形体不一,造成了人们交流的不便和误解,对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交流产生了莫大障碍。 秦始皇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下令统一文字。规定以秦国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形,废除六国的旧体文字。小篆不仅吸取继承了六国文字的合理因素,同时还具有笔划简明的特点。较易推广。此外,民间还流行一种比小篆更为简易的文字——隶书。这便是我国今体文字的前身了。 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屡次侵犯,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抵御外袭,并派遣蒙恬出兵讨伐。在消除匈奴的威胁之后,秦始皇又立即调转矛头,决心降服并大力开发越族地区,迁移近50万人口到越族地区与越人杂居,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 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主要表现在他统一六国上面。战国末年,从诸侯割据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缪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平定缪毐的叛乱,免除吕不韦的相职,令其徙处蜀郡;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延续到清朝末期。(1)他为炫耀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德,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威,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2)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4)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对,不容许错乱和篡改。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堕毁旧东方各国的城郭,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3:他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这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势。 (1)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

2.汉武帝:刘彻

华夏五帝是哪几个(对华夏贡献最大的五大汉人帝皇)(2)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后世科举之制始此。

6、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为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从此国家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石单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

3.隋炀帝:杨广

华夏五帝是哪几个(对华夏贡献最大的五大汉人帝皇)(3)

众所周知,纵观中国的整个封建时代,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有名有姓的皇帝一共是300多位,其中能够凭借自己的丰功伟绩名垂青史的屈指可数,当然也会包括一些遗臭万年的亡国之君。但是,又因为史书无一例外由胜利者所撰写,所以有时候又不能让人全部信服,中国有句古话:凡可恨之人必有可敬之处,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述一个被后世污蔑为千古暴君的皇帝,你可知道他在亡国之前,却御驾亲征为中国争得了一片多达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人就是被近代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争论不休的隋炀帝,关于隋炀帝的功过争议是在太大,有人说他淫母弑君、好大喜功以及滥用民力,导致国家动荡、民不聊生,让有着一统中华之称的大随帝国瞬间败亡,实在是名副其实的无道昏君;然而,也有人说他修建大运河将中国南北两方联合贯通,为中国大一统、经济的融合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堪称不世明君。

功过是非我们不去讲述,今天我们主要说的是隋炀帝御驾亲征为中国夺取的一片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片土地就是青海,直到现在依旧是一块完完整整的土地。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说,秦始皇嬴政统一全国之后设置的陇西郡不就是现在的青海吗?其实不然,大秦帝国下辖当时的陇西郡范围也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甘肃而已,即使后来汉朝建立,青海依旧没有被归纳到中原王朝的版图之上。

公元608年,当时的大随帝国已经统一中原,于是西北边患问题日益严重。西北部族的首领——吐谷浑,自以为他麾下的草原骑兵是翱翔的的雄鹰、奔跑的野狼,根本不屑将中原军士放在眼中,时常大举南侵,袭扰大随帝国的边境。于是隋炀帝便派遣大将军宇文述奇袭吐谷浑,打的吐谷浑大可汗伏允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公元 609 年,隋炀帝决定有必要一举荡平吐谷浑的势力,将整个青海地区收归中央政府管辖,隋炀帝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歼灭了困扰中原王朝近百年的忧患,并在当地设立了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也就是现在青海省的原型)。至此,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更替,青海都已经完全划归中国版图,并成为了中国神圣领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史书记载的隋炀帝连年征战、好大喜功,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然而,不得不说隋炀帝率兵将青海纳归中原版图是极具超前的战略眼光,据青海北可守蒙古,西可看新疆,南可以援西藏。可以说是中国一万年不可多得的战略福地。就连几百年后宋朝的宰相司马光就在《资治通鉴》中褒奖隋炀帝开疆拓土的那样:“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4.唐太宗:李世民

华夏五帝是哪几个(对华夏贡献最大的五大汉人帝皇)(4)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在位23年(627-649)民族英雄,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千古一帝,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大唐帝国。

贞观元年(六二七)正月初一,改元贞观。

贞观元年(六二七)正月,唐太宗下制,令今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阁商议国家大事,都要有谏官跟随,遇有不当之处,谏官立刻进谏。

贞观元年(六二七)正月,唐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等人重新议定律令。放宽绞刑五十条为砍断有趾,唐太宗仍嫌这种肉刑太残酷,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再改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诏从之。

贞观元年(六二七)唐天节将军、燕郡王李艺据泾州反。

贞观元年(六二七)二月,并省全国的州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废郡为州,故每道各辖若干州。

贞观元年(六二七)十月岭南酋长冯盎遣子入朝

贞观元年(六二七)末,吏部侍郎刘林甫奏请以后四时听选,随阙注拟,人以为便。太宗诏命一部分人到洛州参选。太宗说“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命房玄龄并省中央官员,只留下文武官额六百四十三人。

公元628年 戊子 贞观二年诏各地置义仓。薛延陀首领夷男受唐封为可汗,建汗庭于漠北。

贞观二年(六二八)三月,大理少卿胡演向太宗上报每月囚徒的帐目。太宗命令后大辟罪由中书、门下省四品以上官和尚书省议定,以免冤滥。接着又逐个带进囚徒,轮到岐州刺史郑善果时,太宗认为善果虽有罪,官品不低,不应与于囚徒之列。于是,又命以后三品以上官犯罪,不用带进,可在太极宫承天门左右朝堂听判

决。

贞观二年(六二八),关内发生旱灾,百姓缺粮,有许多人卖儿卖女以换取衣粮。四月,太宗诏出御府金帛赎回被卖儿童,交还父母。又因去年久雨,今年又遭受旱灾、蝗灾,大赦天下。

贞观二年(六二八)四月,突利派使来唐请求援助。太宗召集大臣讨论,兵部尚书杜如晦请出兵攻突厥。贞观三年(六二九)十二月,突利可汗入朝,太宗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赐爵北平郡王。

贞观二年(六二八)九月,中书舍人李百药请再出宫人。唐太宗命尚书左丞戴胄和给事中杜正伦在掖庭西门简选宫人,前后放出宫女又达三千余人。

贞观二年(六二八)末,派遣游击将军乔师望从小路带着册书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给他鼓纛。夷男非常高兴,派使入贡。

贞观三年(六二九)三月,太宗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以尚书右丞魏征守秘书监,均参与朝政。房玄龄善谋略,杜如晦善决断,为唐朝名相,并称“房杜”。

唐朝初年,凡国家军政大事,中书舍人各依自己的见解,签署自己的名字,被称做五花判事。由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由给事中、黄门侍郎校正。贞观三年(六二九)四月,唐太宗重新申明旧的制度,于是很少发生错事。

贞观三年(六二九)大旱,太宗诏求直言,马周代常何向太宗提了二十多条意见。太宗大喜,招马周入见,令他宿直门下省,不久以马周为监察御史,终至拜相。

贞观三年(六二九)八月,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前去征讨突厥。突厥俟斤九人带领三千骑兵降唐,拔野古、仆骨、奚等酋长也帅部众降唐。

六三0年正月,李绩在白道败突厥,李靖在阴山大败颉利可汗。

贞观三年(六三0)闰十二月,东谢酋长谢元深、南谢酋长谢强朝唐。东谢、南谢是南蛮的分支,分布在黔西。唐太宗下诏以东谢之地为应州(今贵州德江县贞观三年(六三0)闰十二月,牂牁酋长谢能羽及兖州蛮向唐入贡。太宗诏以牂牁之地为牂州。党项酋长细封步赖降唐,唐以其地为轨州境),南谢之地为庄州(今贵州境内),隶属于黔州都督

贞观四年(六三0)正月,李靖率三千骑自马邑进驻恶阳岭,夜袭定襄,大败突厥。颉利可汗大惊,迁牙帐于碛口。颉利的亲信康苏密以隋炀帝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降唐。

贞观四年(六三0)三月,各族君长都到长安请唐太宗称天可汗,唐太宗笑道:“我为大唐天子,难道又为可汗之事吗?”但此后唐太宗赐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都用“天可汗”的称号。

贞观四年(六三0)三月,唐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突至苏尼失兵营,俘颉利,送往长安。

贞观四年(六三0)九月,伊吾城主到长安朝唐。先是伊吾内属,隋于其地设置伊吾郡;隋末,城主向突厥称臣。颉利被唐攻灭后,伊吾城主率他所属的七城降唐,唐朝在伊吾设置西伊州(今新疆哈密)。

太宗阅读中医著作《明堂针灸书》后,认为人的五脏都归结在背部。于是于贞观四年(六三0)十一月下令,此后审讯犯人,不得鞭击背部。

贞观四年(六三0),全国丰收,流散到各地的百姓回归故里,米每斗不超过三、四钱,一年仅判处了二十九人死刑。

贞观四年(六三0)八月,日本遣使犬上三田耜(亦作御田锹)、药师惠日等来唐,是为日本第一次遣唐使。

公元631年 辛卯 贞观五年开党项之地为十六州。日本第一次遣唐使犬上御田锹等至唐(奉使在上年)。林邑、新罗都遣使到唐。

贞观五年(六三一)十二月初二日,唐太宗制:“判决死罪,要在两天内五次申奏,下各州的要三次申奏

;行刑当天,尚食局不得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乐。门下省还要再检查,有依法应当死而处境堪怜者,另外写状上奏。”五次申奏是指行刑前两天到行刑之日共上奏五次,人命关天,以示慎重。只有犯恶逆罪(隋立“十恶不赦”之科,唐承之)的人只奏一次。

公元632年 壬辰 贞观六年太宗乃止。增置三师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宗与侍臣论安危之本。长孙后贺太宗喜得谏臣,焉耆王遣使入贡,唐太宗派鸿胪少卿刘善因前去册立泥孰为奚利邲咄陆可汗。

贞观六年(六三二)十一月,契苾(铁勒十五部之一)部落酋长契苾何力率所部六千余家到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向唐政府归降。

公元633年 癸巳 贞观七年 太宗赦死囚,李淳风造浑天黄道仪。

公元634年 甲午 贞观八年李靖等赴诸道察情,

公元635年 乙未 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卒,唐平吐谷浑,

公元636年 丙申 贞观十年唐建南北衙

贞观十年(六三六)六月二十一日,太宗皇后长孙氏卒,年三十六岁

公元637年 丁酉 贞观十一年 贞观十一年(六三七)八月,侍御史马周上疏朝廷,建议政府应重视州县地方官吏的选任。太宗闻奏,深

以为是,决定以后刺史由他亲选,县令则由京官五品以上各举一人。

公元638年 戊戌 贞观十二年 立薛延陀小可汗,太宗建百骑。

公元639年 己亥 贞观十三年 太宗停世袭刺史

公元640年 庚子 贞观十四年流鬼国遣使入贡, 侯君集灭高昌,唐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礼官改礼制,唐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641年 辛丑 贞观十五年 唐蕃和亲,席君买平吐谷浑之乱,册封百济王,李世绩败薛延陀

公元642年 壬寅 贞观十六年魏王泰上《括地志》,太宗徙死罪者实西州,禁自伤肢体,郭孝恪败西突厥咄陆可汗

公元643年 癸卯 贞观十七年魏征卒,征高丽,李世民命画功臣像于凌烟阁,太子承乾造反,被废,立晋王治为皇太子

公元644年 甲辰 贞观十八年太宗亲征高丽

公元645年 乙巳 贞观十九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唐。 玄奘取经回国,张亮、程名振拔高丽卑沙城,李世绩攻高丽辽东城,契苾何力等勇击高丽,高丽白岩城降,太宗破高丽安市救兵,太宗下诏从高丽班师

公元646年 丙午 贞观二十年 薛廷陀咄摩支降唐,敕勒诸部朝唐

公元647年 丁未 贞观二十一年 唐发兵攻龟兹,太宗哭高士廉,骨利干入贡,王波利造船攻高丽,突厥车鼻可汗向唐朝入贡,西赵酋长赵磨内附

公元648年 戊申 贞观二十二年薛万彻等率军击高丽,李百药卒,结骨入朝,松外蛮附唐,契丹首领曲据内附,阿史那贺鲁降唐,王玄策破中天竺,房玄龄卒,

公元649年 己酉 贞观二十三年 徒莫祗等蛮内附

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五月,唐太宗病危。临终前,他召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让他们辅佐太子治听政。是月,太宗病逝于翠微宫含风殿。太子即位,是为高宗。

5.洪武皇帝:朱元璋

华夏五帝是哪几个(对华夏贡献最大的五大汉人帝皇)(5)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得位最正的一位帝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