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变迁(春节习俗的演变和消逝)(1)

春节到了

今天是2022年1月25日,农历牛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过罢小年也就基本进入春节了。

春节是我国汉民族历史悠久和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尽管各地习俗不同,但那热闹欢乐的场景和举家团聚的温馨氛围则是一样的。老祖先们选择在一年的这个时节过年真是太合适了,正值冬末春初,气温较低,可以储存蔬菜、食物,做出各种美味佳肴接待亲友,品享一年劳动收获的喜悦;又适逢农闲之际,既有充足的时间走亲访友,又可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我们豫西南唐河一带就流传有“三天戏五天年”之说。

关于“春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些不免带有迷信色彩,但足以反映出古代先民在当时生产力落后情况下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并形成了带有地域色彩的春节习俗。其习俗也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和规矩,如我们这里基本从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炕火烧馍就开始了。小时候就经常听大人们说这一串俗话:二十三炕锅边,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馍篓、三十捏鼻(包饺子)、初一躬脊(相互拜年)。此说法虽各地表述不同,但意思是差不多的,说明了人们对过年的重视程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时期,过罢腊八节,生产队就开始下粉条、磨豆腐、杀年猪,村内一片过年的气氛。二十以后,人们都忙着筹办各种年货,尽管物质生活贫乏,也都要买鞭炮、写对联和购买蔬菜、肉食等,或杀两只鸡、买几条鱼。农村集市也不分逢集背集,每天都是熙熙攘攘,拥挤不堪,人们争先恐后地出卖商品,购买年货。

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变迁(春节习俗的演变和消逝)(2)

除夕晚上吃饺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习俗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不断变化,有的已经逐渐消失。如大年三十晚上的“守岁”,我们这里也叫“熬年”,是开始春节的主要活动,在旧时的除夕之晚,吃罢饺子,往神案敬上香,在大门前放根“拦门杠”或撒一绺青灰,(意为挡拦各种鬼怪进屋)一大家子人或亲朋好友就围炉而坐,叙旧漫聊,老年人向晚辈的述说家族的历史和逸闻趣事,既有对即将逝去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新年的希望之意,温馨而亲切。过罢零时就开始放鞭炮、烧香,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恭贺新年的到来。小孩子们老早起床,成群结队跑着拾炮。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农村还有这样的习惯。后来这些年由于电视、网络的普及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除夕看“春晚”就逐渐代替了守岁熬年这一习俗。

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变迁(春节习俗的演变和消逝)(3)

正月初一大拜年

“拜年”也是人们表达辞旧迎新、相互祝愿的一种方式,听大人们说,在旧时春节拜年是一项庄重的活动,正月初一清早吃罢饺子,穿戴一新的晚辈要给家中的长辈(如父母、祖父母等)叩首拜年,以尽孝礼;长辈则端坐受拜。乡邻之间也相互拜年,互致祝福和问侯。体现出敬老爱老的伦理道德及乡邻和睦关系。而现在由于通讯的便捷和普及,电话拜年、QQ拜年、微信拜年成为时尚。有些远在千里之外未能回家团聚的儿女们,还可以通过微信视频和向父母及其他亲人见面拜年问候。拜年是要给“压岁钱”的,既是喜庆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春节走亲戚给小孩子压岁钱(也叫压腰钱)也是这个意思。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是五角和一元,到八九十年代一般为五到十元,而这几年大多五十到一百元,有些的会更多,而且味道也变了,甚至成了一些人讨好领导和变相送礼的手段。

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变迁(春节习俗的演变和消逝)(4)

初二以后走亲戚

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变迁(春节习俗的演变和消逝)(5)

大人骑着摩托,带着小孩走亲戚

走亲戚是春节习俗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我们唐河县这一带有每年“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串亲戚的习俗,称为“三大节”。因亲友之间平时都在忙着各自的农活和工作、生意等,见面机会不多,趁春节农闲相互拜访叙旧,增进友情亲情。过罢大年初一,从初二走亲戚的队伍就开始了,从前多步行和骑自行车,后来是开手扶拖拉机、骑摩托,而现在多开电动三轮和小轿车,成群结队穿行在乡间道路上,成为节日一道特有的风景。

走亲戚也是有规矩的,正月初二先走舅家,然后才走姑家、姨家等。在以前,春节还是当年新婚女子携夫君回门省亲的日子,由女方娘家选定时间,初二初三或初四初五均可,待客招待为其添箱贺喜的亲友。而现在不管城、乡,回门认亲多在结婚三天后就举行了。

在走亲戚所带礼物方面也有不少的变化,以前由于物质匮乏,人们生活都比较清贫,所有礼尚往来也都比较薄,主要体现在“礼节”和“情意”上,而不在乎礼物的多少。外孙、外甥去婆家、舅家一般都是一个3斤多重的猪肉礼条,再配一把粉条或者一包点心(也叫果子,油炸的甜面点),其他亲戚一般都是两包点心。吃罢午饭返回时,亲戚家留一包再返回一包,或者返回一把“麻叶”(油炸的切成菱形的面片),真可谓是礼轻仁义重啊!而如果是闺女家回娘家走亲戚,回来时不返回别的礼物,必须要带几个腊月二十三的火烧馍。这几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春节走亲戚的礼物也呈多样化趋势,有成箱的鸡蛋、水果、牛奶、白酒、火腿肠、方便面、色拉油、饮料等。

贴春联是春节各家各户必做的事,也是体现节日喜庆色彩的标志。一般年三十上午就贴上了,我们这里还有个规矩,就是当年有逝世人的家庭,春联要用绿色或紫色的纸书写而不能用红色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春联,都是各户买张红纸找村里人写的,这样是为了省钱,每户人家几角钱就足够了,我高中毕业回村的那几年,每年都要帮乡亲们写春联。而现在不管城乡大都是买的宽幅红底金字对联和印制精美的门画,看着美观大方。在对联书写的内容上也带有明显的时代风貌,“文革”时期写的对联政治味特别浓,充满了革命激情,如:“反帝反修闹革命,备战备荒为人民”“兴无灭资立大志,斗私批修炼红心”“胸怀祖国心向党,放眼世界望全球”等等。要么就写毛主席诗词,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对偶句。而现在春联内容多是些“财、福、寿、喜”等,充满了吉祥如意、平安欢乐之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一切的变化无不体现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

但是,也正是这些方面的因素,使得一些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春节习俗渐次消逝。“拉高照”就是其中之一,以前的农村大多都没有用电,一些人家就在自家院子的树上或立根长木棍、竹竿之类的,上边绑上柏枝,每当晚饭罢就用绳子系一盏马灯或自制的灯笼,外边裹上红纸拉到高头,成为“高照”。远远望去如茫茫黑夜的点点红星,这种“高照”从年三十开始一直拉到正月十五结束。现在农村普遍都用上了电,夜晚屋内院外一片通明,也就没人再拉高照了。

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变迁(春节习俗的演变和消逝)(6)

春节民间文艺演出活动

“甩刷子疙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孩子们最爱玩耍的一项活动,为了安全一般都在夜晚的村边野外进行,孩子们事先找些农户厨房刷锅的旧刷子头积攥起来,到正月十五晚上拿出,用一根短绳子系起,点燃后使劲甩起形成一个个火环,这个熄灭那个又起,各村之间遥相呼应,如星光闪烁,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元宵节之夜放各种烟花礼炮的多了起来,“甩刷子疙瘩”这项习俗也就随之消失了。

在以前的春节民俗中,我们唐河县农村还有一种“偷花柴”烤火的民俗,就是在正月十六的晚上,孩子们要在村邻之间“偷”七户人家的棉花柴让家人烤火,叫“烤陈病”。据说烤了这种花柴火,腰腿胳膊不会疼,有腰腿疼病的人烤烤火也就好了。到底有没有效果无从考究,反正老年人都是这样说的。庄户人家的棉花杆等柴垛大都堆在院子里,“偷柴”都有孩子们进行,每户三五棵不等,“偷”了谁家也都不计较,你“偷”我家,我“偷”你家,习以为常了,也是一种乐趣。但是过罢十六以后就不能再“偷”了。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春节习俗也会随时代风尚而变化,不少人也发出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的感慨。这几年国家为了环保,各地陆续禁止燃放鞭炮,一些地方领导过分强调安全,以前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的民间文艺展演和灯节活动也被取消,越发没有年节的气氛了。但无论如何变化,春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过年时一家人团聚、温馨、热闹气氛及其它所具有的精神价值、文化传统是丢不掉的,还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变迁(春节习俗的演变和消逝)(7)

城乡道路上,拥满了走亲戚的人群

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变迁(春节习俗的演变和消逝)(8)

春节民间艺术演出活动——高跷

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变迁(春节习俗的演变和消逝)(9)

春节民间艺术演出活动——背装。唐河县桐寨铺镇刘斌桥村和源潭镇椿树李村的背装最出名

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变迁(春节习俗的演变和消逝)(10)

作者简介:李中群,网名:唐河岸边,唐河县桐寨铺镇人。县人大退休干部,现任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县域历史文化的研究。2011年来,在《石柱山》《唐州风》《唐河文史资料》等刊物发表文章100余篇。参与《唐河胜迹》《中共唐河县历史(第二卷)》《唐河革命老区发展史》《史韵唐河》《漫话唐河》《南阳历史文化词典(唐河县部分)》《唐河县地名志》等书的编纂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