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人物分析(从秦可卿谜样人生谈作者的匠心独运)(1)

[摘 要]:红楼十二钗中第一个死去的是风流袅娜、性情平和、兼具钗黛之美的秦可卿,她擅风情,秉月貌,聪慧程度不在王熙凤之下,可是这样完美可人的秦可卿却在贾府中最先夭亡。她的死与贾府衰亡有直接关联。秦克卿出身是谜,死亡是谜,她的一生谜团重重,一时间,引来众多红学研究者探秘,版本之多,难以概述,本文从秦可卿谜样人生谈起,来揭示作者的匠心独运。

红楼十二钗中谜团最多的当属秦可卿,秦可卿身上仿佛笼罩着一层又一层迷雾。这个神秘的小说人物至今都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尤其是她的死使人哀婉叹息,叹息的同时,又让人疑惑重重,疑惑的同时,又引人思考。十二支曲,怀金悼玉,其中秦可卿的好事虽写得最短,却是批判味道最重的一支。曹公笔下,太虚幻境中,仙姑之妹秦可卿兼具宝钗黛玉二人之美。但“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几句却又字字千钧,更深一步揭示出秦可卿兼美可人却异常早亡的因由。她的死与贾府衰亡有直接关联。对于秦可卿这一人物,褒贬错综,扑朔迷离,仅凭文字,读者的理解也是状如百花齐放之态。一真一幻两个可卿,她们在《红楼梦》中各自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却完成了不同的艺术使命,使秦可卿的艺术形象变得很不寻常,更加耐人寻味。这些不但大大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享受,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人物分析(从秦可卿谜样人生谈作者的匠心独运)(2)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人物分析(从秦可卿谜样人生谈作者的匠心独运)(3)

一、虚幻的秦可卿

秦可卿的形象是“虚实含混”的巨大投影,她是一个若有若无徘徊于仙凡两界的幽灵,“情天情海幻情身”,一个幻字正此意也。由警幻仙子指引,宝玉梦中相见的女子,乃警幻之妹,乳名兼美字可卿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1](P90)她担负着巫山神女、行云布雨的使命,把“神瑛行者”引向迷津渡口,又是他潜在的“精神领袖”,能令“通灵宝玉”面临万劫不复的深渊时,清醒、顿悟,发出“可卿救我”的惨烈呼叫。 这个梦境中的可卿,和生活中的秦可卿,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她是宝玉内心的青春偶像。尽管这个少女既不是黛玉,也不是宝钗,但是她是真实生活的秦可卿在宝玉心中的投影。当现实中秦可卿的噩耗传来,宝玉“从梦中听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 [1](P176)并且不顾贾母亲自阻拦,前往宁府,在灵前痛哭一番。这些都可以证明秦可卿在贾宝玉内心深处的地位是多么重要。这里不仅有属于显意识层面的对她能力过人的欣赏,也有脂批者忽略了的潜意识层面的爱慕。[2](P123) 宝玉吐血不单单是因为断定可卿可继家务事,更重要的是对她的爱慕。王昆仑先生谈《红楼梦》的文章,称警幻仙子为贾宝玉的“性教育大师”,我看,毋宁说,警幻仙姑的替身秦可卿才是真正伊甸园里的夏娃。曾经在歌德大师笔下写过的美景,又在虚幻的秦可卿对宝玉启蒙时读到。[3]( P212)在贾宝玉心目中,秦可卿是色与性兼美的姐姐似地得到过肌肤之亲的爱神。所以听到秦可卿死亡噩耗,顿时急火攻心而吐血。曹雪芹之所以被称为文学大师,不单是因为他的《红楼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且,他大约应该是在乾隆十七八年到二十七八年的十年内,也就是16世纪下半叶开始之际,写他这部空前绝后的杰作时,西方世界研究性意识的弗洛伊德(1856-1939),研究性心理的霭理士(1859-1939),都是在他死后100年才出生的,在整个世界上还没形成性心理学说,甚至连最起码的性概念也不具备,曹雪芹就以这种新兴的科学观点来创造他的人物了。[3](P214) 曹雪芹精心写下的这一场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场梦,而是警幻之梦,这场梦更深层次地展示了宝玉的心理和醒悟,也是红楼大梦的开端。等到秦可卿亡后,作者又写了秦可卿托梦凤姐那段。秦可卿超出俗人观念,高瞻远瞩,深谙“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宴必散”的俗语。[1](P174)不妨看作是秦可卿为贾家预言福祸,指点迷津。联系其乃警幻仙姑之妹的真实身份,作者安排秦可卿这一悲剧人物预示着,贾府上下将展开一卷福尽祸来,辛酸荒唐的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人物分析(从秦可卿谜样人生谈作者的匠心独运)(4)

二、现实中的秦可卿

(一)秦可卿出身之谜

作者塑造的秦可卿又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具体是指我们通常说的那个最后自缢身亡的少妇。她是金陵十二钗中第一个以悲剧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女人。这个秦可卿是作品最终定型的艺术形象。 但即使是真实的秦可卿,依然有很多谜团在身。

第一就是她的身世之谜,作者没有像其他十二钗那样,详细描述人物的身世,只简单地交待了如下内容,还是由她的一个并非同母同父的弟弟之口讲来,“他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仅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无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明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荣为妻。” [1](P133)养生堂抱养而来,这些都是无据可靠,秦可卿所代表的秦氏一家,作者似乎有意让他们处于虚幻与真实之间。好安排秦可卿这一人物的警幻作用。著名当代作家刘心武大胆推测,认为秦可卿的原型是废太子胤礽以保密方式寄养在曹家的一个女儿。并且写出了情节生动的《红楼望月》,详细描述了秦可卿的高贵出身,与贾珍的私情,以及为父母殉死,丧葬事宜。一时间,引来无数看好者,同时也遭到众多权威红学专家的批评指责,认为刘心武无凭无据,妄加推测。对此,我认为大家争论的有一定道理,学术研究本应百家争鸣。但关键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疑点在书中呢?一部红楼梦,一部世人尚无法超越的文学名著,由文学大师曹雪芹写就,单单留下这么多显眼的漏洞和疑点是说不过去的,依我看这完全是作者的又一高明之处,正像是世人说梦,看法不一,但最终都逃不出作者的最终目的。那就是秦可卿是情和美的完美化身,她也许还代表着作者心中更复杂的初衷,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她还是一种中国古老传统秦文化的化身。而她的不幸夭亡我认为并不是她个人有天大的不是。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人物分析(从秦可卿谜样人生谈作者的匠心独运)(5)

(二)秦可卿的品行之谜

有的人认为秦可卿像《金瓶梅》里的潘金莲的形象,对这一点,我是不赞成的。《红楼梦》已经完全超出了《金瓶梅》的范畴,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艺术,而秦可卿从作者给他起的名、字、号以及外人对她的评价都不属于潘金莲这号荒淫无耻的人物。贾母是何等精明之人,可是秦可卿在她的眼里却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1](P70)而且在王熙凤和宝玉眼中秦可卿都是里外兼美的人。这一点还可从作者描述的细节里得到印证。在秦可卿与凤姐托梦后,“彼时和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她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她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她素日恩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她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1](P176)从众人眼中,我们已经能够猜测到秦可卿素日的完美形象和良好的品德,这些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做得好就能得到大家认同的,现在我们也常说一句俗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揉不得沙的,如果秦可卿是个行为不检点的人,那么她是伪装不来一贯的好品性的。既然作者已经废去原来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标题,而改做“秦可卿死封龙禁尉”,那说明作者已经重新布篇谋局。而有些人却非要抓住一个“淫”字不放,大做文章。仿佛秦可卿是最该批判之人。对此,我觉得是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作者改动了这一标题和情节后,直接引发的就是读者对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的推测。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人物分析(从秦可卿谜样人生谈作者的匠心独运)(6)

(三)秦可卿的死亡之谜

本人列举名家对秦可卿死因的推测如下:刘心武认为秦可卿是贾府的一个政治工具,秦可卿又与贾珍乱伦,当秦可卿父亲死亡之后,秦可卿这个政治工具失去了意义,元春从宫中捎信到贾府,通知贾府处理掉可卿这个后患,谁知可卿已自行了断,投缳自杀。刘心武的推测也只能是推测,这种推测尽管没少往秦可卿身上泼脏水,但是大家还能看出可卿是被人利用,当作政治工具,一旦无用,必先除去。其中的感情也是鳄鱼的眼泪,假慈悲。第二种说辞是百家讲坛上周思源学者讲述的可卿的死是由于被贾珍强奸,而后郁郁寡欢,当贾府的焦大酒后醉骂“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1](P119),事情败露,无脸苟活,故而上吊自杀。此一说比较符合人物个性。也比较能说明好好的一个人忽然得了那种奇怪的病。而且在药物对路的情况下,又突然死亡的原因。的确,秦可卿的死作者交代得很含糊,对于死于疾病还是上吊,不得而知,全凭人们去推测。但不管是何种推测,最终最可致批驳的都应是罪恶的封建统治者贾珍,而不是无辜牺牲的秦可卿。这样一种情节和布局更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批驳意味和谴责力量。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人物分析(从秦可卿谜样人生谈作者的匠心独运)(7)

(四)秦可卿居室描写之谜

对于作者关于秦可卿居室的描写,也是一种谜。刘心武认为描写的惊心动魄,是《红楼梦》里面少有的笔墨。怎么写的呢?所有的抄本也都一样。说秦可卿的屋子,“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等等。[1](P72)据此,刘心武认为这全是帝王家庭的气象,认为作者在进行一种夸张的描写。曹雪芹这样夸张地描写是在向我们读者暗示和提醒秦可卿出身极为高贵,是帝王家的遗血。对此周思源教授作了辩驳的说辞,否定了刘心武的根本看法。对此,我不做批驳,我认为作者对秦可卿卧室极尽夸张地描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秦可卿人物的个性之美,而绝不是让读者认为可卿很淫荡,或者很高贵。早在屈原时代,人们已经认同了佩戴香花等美好事物或者使用美好的事物表明人物本身的个性与品质高贵和美好的说法。曹雪芹笔下描绘的秦可卿形象本就是世上少有的奇女子,不仅心性极聪明,而且相貌可人,人缘极好,是作者心目中情和爱的美丽化身。所以这样的人物作者就为她量身赶制了一批高档而稀有的人间极品,件件称得上独一无二,件件凡尘之人难拥有,而可卿却独享着满屋的宝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秦可卿这一人物给予的厚爱和重托。而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物是远比宝玉这些凡夫俗子更应获得人生的幸福的,可叹她却生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家庭,被逼迫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一件珍贵的东西被毁坏了,毁坏给读者看,给读者加以想象。读者读后翻来覆去,翻来覆去得想,只会觉得可卿死得怨,死得早,死得无辜,死得让人疑心和震惊,死得让人同情和悲伤。这样一来,曹雪芹的最终目的就算达到了,他要的就是看客的这种感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读者悲伤后紧接着就是愤怒,会去猜测,会去推理,到底是谁害死了可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往小处说是贾珍、贾府的统治者;往大处说那就是吃人的封建社会。作者的批驳意义也已尽到了。所以这一处看似荒诞而夸张地描绘尽管着墨不多,却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对于可卿人物的形象和整部红楼梦的批驳意义都是不可少的。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人物分析(从秦可卿谜样人生谈作者的匠心独运)(8)

(五)秦可卿疾病之谜

关于秦可卿的病也是一种谜,刘心武认为这种病是一种政治病,是可卿父亲和可卿秘密联络的一种表现方式。周思源认为秦可卿的确有病,却是心病,是被贾珍骚扰出来的心病。我们不妨看看秦可卿的言论:“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隔两行,凤姐提到“如今才九月半”。也就是说,从事情发生到现在不过一个月,秦可卿的精神状态怎么就变化那么大,对自己痊愈彻底失去信心而且消瘦得如此厉害了呢?秦可卿明白,其实自己根本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病,得的是严重的心病。可这心病根本就治不好,也没法治。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名誉,她不但不能揭露,也不能向任何人求助。更为严重的是,她无法摆脱被贾珍继续纠缠的“命”即命运。 作者写秦可卿的病是为秦可卿谜一样的死作铺垫的,暗示着读者可卿的病不至于突然死亡,秦可卿的病是被人逼迫的,被她生存的环境和所处的社会逼迫病了,而且这种病是由再好的医生也救治不了的。因为病因不除,病的人就不会好,病人就不能对症下药的来救治。秦可卿的病不是一般的病,它是时代的病,是社会的病,是统治者的病。作者让读者悟道,悟出时代的弊病不是一个弱女子能改变的,她只有认命的份。作者对秦可卿抱着深深的同情。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人物分析(从秦可卿谜样人生谈作者的匠心独运)(9)

(六)秦可卿丧葬之谜

人们历来对秦可卿丧事的隆重感到诧异和迷惑不解,当时的葬礼真可谓是万民齐哀,书中也曲笔大写了这一点。例如说秦氏之死,“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1](P176)体现了人们对秦可卿的敬戴和对美好事物不幸夭亡的爱恋。而“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1](P196) 则象征着那些封建统治者包括贾珍在内都应为这美好事物的夭亡付出自己的泪水来痛悼,因为他们有罪,且罪孽深重,作者让他们为这个美好的偶像忏悔和谢罪。所以这个葬礼,是史无前列的丧葬,它埋葬的是作者心中最美好的人,埋葬的是人们最值得留恋和向往的情。情已成空,往事如风,岂能不让人痛惜和哀悼!因此上,这个葬礼就格外隆重,完全是最高规格的风光大葬。

总之,秦可卿生也是谜、死也是谜,娶也是谜、嫁也是谜。秦可卿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又是充满谜团的一生。她的死象征着荣华富贵如同过眼烟云,稍纵即逝。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是兴衰荣枯的规律,是人力所不能及的。秦可卿的短暂人生象征着大观园中少男少女的结局。说到秦可卿,皆言为曹雪芹“败笔”。乍一听,很有道理,因为就“纯文学”角度言,缺乏构成性格发展史的情节,很少画龙点睛的细节,相当“概念化”。甚至不如那些普通丫头的形象来的鲜明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一形象始终如雾里看花,让人看不真切。因为作者塑造的她是情天情海幻情身,是情所幻化之身,是幻化着的飘渺的感情的产物,并非某个具体的人物。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物虚也是实,实也是虚。从人物在整部红楼梦中的作用来看,秦可卿这一人物的塑造却又是一种神来之笔。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种描写。秦可卿出场的时间不长,所用文字不多,生命短暂,但是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之深,令人回味的东西之多,值得读者进一步去琢磨作品的魅力之强,这在整个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这种模糊美与不确定因素的广泛存在,是秦可卿成为诸多红学家研究焦点的原因,也是《红楼梦》禁得起反复琢磨令人回味无穷的重要原因。曹雪芹绝妙的手笔将虚实含混,似真又假、似假又真,而又巧布机关,把秦可卿几乎没有故事的一生写得谜团重重,摇曳多姿。 问世间情为何物,真叫人生死相许,多情美貌并无错,可作者硬要说这就是可卿败家的根本,从中我们不难读出作者的辛酸和无奈,也不难读出作者对时代和对封建大家庭的厌恶和批驳!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人物分析(从秦可卿谜样人生谈作者的匠心独运)(10)

作者:幽兰公主 ,17k签约作者,郑州市作协会员,郑州市七次文代会代表,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花雪月情难枕》 (青春类精品、畅销作品)、《人鬼生死情》(2017年17k网文大赛决赛获奖作品)、《绝色狐妃》(女频精品)、《与恶魔同行的日子》(幻想言情精品)等,长篇小说《鱼妖绝恋》原创连载今日头条,以上作品均无线上架,另有百十篇刊发北青等纸媒及安般兰若等网络平台,个人公众号《兰苑文萃》、《幽兰公主》,个人纸质出版文集《兰若心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