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信不发达,人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呢?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古代科技不发达,传递信息的成本较高,所以最初的联络通信,都是为政府服务的,一般用来传递政令军情。像西周的烽火狼烟,便是一种简单的传信的方式。

古代通讯的方法和特点(古代通信不发达)(1)

在许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飞鸽传书的场景,这一传信方式在古代的确存在,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神秘。飞鸽传书是利用信鸽辨别巢穴的能力,从而完成定点传信,只是这种方式的不确定性太大,也不利于信息保密。较为安全可控的,还是人为传信。

古代的驿站便是由此应运而生的,并在历代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驿站,许多古籍都有过确切的记载。根据送信人使用的交通工具,驿站传递方式分为徒、传、驲,徒是指短途范围以步行传信,传、驲则是用车传递。

秦统一六国之后,各种驿站统称为邮,那时有五里一邮,十里一亭的说法。比较确切的记载,是三十里建立一所驿站。传信的邮差,一般都是选用走路跑步较快的健壮男子,平均一小时能走2500米才算合格。

历朝根据文化习惯不同,称他们为“健步”、“邮人”、“递夫”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驿站开始配备驿马,到了东汉时期,徒步传信的形式逐渐淘汰。如果是长途传信,多会使用驿马,采取换马不换人的方式,直到抵达终点。除了陆驿,古代还有水驿,水驿则会配备驿船。当然有些时候遇到急事就会选择八百里加急,那么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呢?

古代通讯的方法和特点(古代通信不发达)(2)

对于驿马送信的速度,官员是有要求的,慢的话日行150里左右,加急文书则需日行400里。据说清朝时期最高能日行800里 ,相当于一天从北京到济南,为了能达到这个速度,累死驿马邮人是常有的事。这些驿站邮人都是有官员统一管理的,若是延误时间,或是泄露信息,邮人都会被治罪。

三国时期曹丕还专门制定了《邮驿令》,并且围绕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建立了通达的联络网。到了隋唐时期,驿站联络网已经非常发达,光是驿夫就有17000多人,全国驿站接近2000所。正因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络网,杨贵妃才能够随时吃到岭南的荔枝。

唐朝的驿站除了供驿夫休整,还为来往的官员提供食宿,大诗人元稹曾因与宦官争驿站上厅,而遭贬谪十年之久。驿站制度延续至明代已是弊端丛生,崇祯皇帝为节省经费曾缩小驿站规模,担任驿卒的李自成因为失业怒举反旗,不想竟真的埋葬了明朝江山。

古代通讯的方法和特点(古代通信不发达)(3)

除了驿站之外,古代的镖局同样威名赫赫,不过镖局并不以送信为主,其主要业务还是押运贵重物品,以及保护客人的人身安全。关于镖局的创立,据说是由明朝一群武师形成的组织,最初是为人提供保镖服务,后来业务范围扩大,开始护送货物文书。

在治安不完备的古代,镖师一行业的风险非常大,一名合格的镖师,除了武艺高强,还需要有丰富的江湖经验,要在绿林中有名声威望。另外总镖头还要有官府背景,能罩得住。据说镖局是乾隆时期的张黑五首创,传言张黑五神勇过人有神拳之称,曾托人向乾隆请旨创办兴隆镖局,是为十大镖局之一,一时间威名远播。

驿站为官方服务,镖局为富人服务,那么普通百姓要传信送件该找谁呢?

有钱的人家,会委派仆人专门走一趟,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只能委托一些顺路的商贩,或是亲友邻居捎带信物。东晋有位叫殷洪乔的官员,他去南昌任太守时,委托他捎带的书信有一百多封,殷洪乔当面答应,走到半路却把信全给扔到了江里。

所以说遇到紧急的事件,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极不便利,虽有人以跑腿送信为生,但范围多是短途,且并未在各地普及。如果是长途,收费则贵得吓人,不是普通百姓能够负担得起的。

古代通讯的方法和特点(古代通信不发达)(4)

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人员流动较大,传递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宁波帮商人发现这一商机,于永乐年间创立了民信局。这种形式与如今的快递行业极为相似,业务涵盖寄送信件、物品等,民信局一经出现,随即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至于清朝中晚期,民信局行业已经十分成熟,全国大小有数千家之多,范围之广甚至遍布国外地区。资金背景较为雄厚的民信局,会在各个城市设立分店,而且不同的民信局会联合协作,形成了严密广泛的民间通信网,能够满足大部分民众日常所需。随着近代邮政系统的建立,民信局逐渐被邮局取代,直到民国十九年政府宣布废止这一行业,民信局才逐渐关闭,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