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不是永远(两点之间距离最短)(1)


今天还有前同事问我:双十一花了多少钱啦?

我如实回答:一分钱都没花。

那人就说:也是,你也不缺啥,也犯不上一起抢这点便宜货。

我说:其实有些东西是想买的,我是故意绕开双十一这段期间下单,不是炫富,是怕快递出错,你忘了去年因为快递的事你怎么发飙的了?

她就不说话了。

这位前同事去年国庆在电商买了一堆东西,假期回来上班第一天就开始收快递,结果20多个快递里有18个都有问题,少数是货品质量,大部分是派送问题。反正每天上班都能看到她上演各种大喜大悲的戏码:下单的时候如沐春风欢天喜地,收快递的时候破口大骂垂头丧气。

这种现象,持续了一周。

那一周里,每天早上她都是这么度过的:先打开电脑,在等待进入桌面之前,备好一杯水,然后一家家拨出卖家电话开始骂人,先质问发货问题,然后再吐槽派送问题,最后埋怨买家快递品牌的选择问题,张口就是埋怨,闭口就是你他妈,一家一家地审,一单一单地骂,每天至少一个小时,骂完一圈,然后上班。

于是某天我就把她给吼了,她不服气,说你不参与这些事情,你不懂,现在的快递服务都特别次云云。

我说我就懂一个道理:现在是上班时间,不是给你打电话骂人的时间,大家都听着呢。

去年吃了大亏,今年继续,每天朋友圈里群里活跃得最欢的依旧是去年那个她。

她也是我们公司当年收入最低的人,也是花销最大的人,一年过去了,她仍然没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罗生门。

陷入罗生门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不是穷,而是A-B式的直线思维。

A-B直线思维不是什么高深概念,就是 “既然XXX,那么我就XXX” 的短程单线思维,跟蓝牙连接一样,特别直接,不加以任何周转和思索。虽然“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在通常的维度里是天理,但问题就在于我们生活的维度其实往往没那么单纯,遍地是坑到处是套路也是天理。

连接方式与使用场景不配套,肯定要出问题。

“既然降价了,那么我就买吧!”——没有考虑到降价的原因是什么、原价是多少、全然忘了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

“既然别人都抢,那么我也跟着抢吧!”——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需求,把参与当成了第一需求。

“既然广告都说好了,那么它一定就好!”——全然忘了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道理,迷信广告说的一定是真话。

“既然别人用着都说好,那么我用着也一定会好!”——全然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平时都认为自己是特别的,就这时候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平凡的。

“既然大家都参与了,那么我也跟着参与吧!”——你这么需要安全感,为什么不买一个能把自己装进去的安全套?

也许会有人说:这道理我们都懂。

懂吧,还不去执行,什么都懂,然后呢还回回都生气,何苦来。

然而,真的懂吗?未必。A-B直线思维带来的不快不仅在购物方面,还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既然别人都30岁结婚,那么我也30岁结婚吧!”

“既然别人都要二胎了,那么我也要二胎吧!”

“既然别人都考研究生了,那么我也考个研究生吧!”

“既然别人都考公务员了,那么我也考个公务员吧!”

“既然别人都买车了,那么我也买车吧!”

“既然别人都996了,那么我也死心塌地996吧!”

……

别人中五百万的时候,带上你一起分钱了吗?

集体被套路的时候,你做到全身而退了吗?

总会看到有人抱怨生活的广播动态: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幸福了呢?

因为大家都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吃的喝的都是那几个牌子,穿的用的都带着一样的logo,约炮的时候都寻找同一副面孔,谈婚论嫁的时候都操着同一个标准,开的玩笑都是热搜榜上那几个梗,看哭的电影也都是票房前三的那几位。

A-B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么短。

上了同一艘大船,还抱怨为什么我们没有不同的命运,跟谁抱怨呢?你的倾听对象也都是这条船上的人,他们会给你不同的意见吗?上船之前,压根就没关心过这艘船开往哪里,只是看到那艘人多就上了哪艘,到头来发现目的地不是自己喜欢的,跳船的时候救生圈都不够使。

所有的船都是A-B式两点一线地运营,不会在你突发奇想的那一站单独给你“踩一脚”。想自由,最好就是自己动手造一个小艇,也许抗风暴的能力远远比不上大船,但最起码,你可以自由决定风暴来的时候不必非得出海。

记得《肖申克的救赎》最后一个画面是什么吗?

那个终于获得了自由的奇葩,在自己的天地里忙活的一件事,就是打造了一艘自己的小船。那个小船上唯一受到邀请的乘客,就是经过复杂的生活考验、在曲折的时间里洗练出来的真正的挚友。

因为,“多数人”这艘大船,真的太他妈不靠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