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

考点阐述

课标点击: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考查内容:

1.古诗阅读多选与教材课文程度相当、浅显易懂的课外古诗词,以唐宋诗词为主,也选一点元明清三代诗词或唐前古体诗。也有相当一部分考区,仍以课内古诗词为考查对象。

2.题材上,多选写景抒情的诗词,偶尔也选哲理诗和叙事诗。

3.题点上,多考查内容理解、形象感知、意境欣赏、情感体味、妙点品析、表达赏析等。

命题趋势:

1.各地积极、全面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理念。

2.大多数考区都考查古诗词阅读,少数考区考查了古诗词默写便不再考查古诗词阅读。

3.大多数考区赋分在4~6分。

4.大多数考区以主观题为主,辅以少量的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

5.大多数考区设两道题,少数考区出一道较具思考性和综合性的题目。

6.大多数考区稳中有变,在保持命题内容、题点类型、试题难度稳定性的同时,做出一些形式的创新。

7.出现两种比较明显的创新倾向:一是增加综合性,譬如2019年浙江衢州卷,将《枕石》《竹里馆》《题破山寺后禅院》三首古诗联读,要求“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再如2019年江苏南京卷,将古诗阅读和古文阅读合二为一,利用诗文内容上的联系,组合起来出题。二是添加当代生活情境,譬如2019年浙江温州卷,考查点是传统的,(1)题描绘画面,(2)题赏析手法,但用现代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的情境包装,给人以新意,有助于激发考生做题的趣味和动力。

古诗背诵复习表(备考锦囊古诗阅读)(1)

典例透析

玉仙馆

(唐)张籍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

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镜头脚本设计(部分)

景别

摄法

整体画面

配音

预期效果

远景

从人物后面拍摄

(1)

水流声、鹧鸪声

(2)

(2019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

思路解析:

新瓶陈酒 构想巧妙

这道古诗阅读命题,打破常规,形式新颖,以完成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这一具体任务,驱动考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镜头脚本的五个部分,前四部分可谓“分”,指向方法、技法,最后一空可谓“总”,指向整体意境的营造。

具体解答时,我们不能被形式所囿乃至所惑,要能够看清创新的形式包装下,装的其实是哪一种 “陈酒”。要清晰地认识到:(1)处考查描绘诗歌画面;(2)处考查品析诗歌手法。

失误分析:

第(1)题常见的失误是忽视“从人物后面拍摄”的摄法提示(这意味着画面中必有一个背影),而将描绘画面误解为诗句翻译,譬如写成“新雨后,长溪水色浑浊如泥,野水和阴云都向西边流去。楚客向南边渐行渐远,山中传来鹧鸪的叫声”;或者因为此题要求描绘整体画面,和平常练习的描绘局部不同,导致表述时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第(2)题常见的失误是看不出题目命题指向,譬如泛泛写成“整首诗视听结合,写景生动,取得了绝佳的预期效果”;或者不知道“楚客”指身遭贬谪或漂泊他乡之人,以为是一般的作客之人,感受不到“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鹧鸪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也多象征着愁思。)

同学们应认识到:描绘画面题,不是翻译题,不是逐字逐句翻译诗歌意思,而应结合上下句,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嗅,去联想想象,整体上感受诗歌的情境内容;品析手法题,先要辨析运用了什么技巧和方法,再考虑这种技巧方法,在刻画形象、烘托情感、突出主旨等方面取得了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新雨后溪水湍急,浑浊如泥,地上溪水和天上阴云一齐向西奔涌。“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2)用声音、远景镜头及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以上内容选自《语文报·中考版》第849-856期,更多精彩内容见2020年总复习专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