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这是阳明先生给友人顾东桥信的开头语。顾东桥,即顾璘,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弘治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诗著称于时,是阳明沉溺于词章之学时的好友。

王阳明在信的开头就着意阐明了自己突出倡扬“诚意”的本意。

传习录145条(讲谈传习录130诚意)(1)

此乃针对时弊而言。你写信来说:“如今的学者专门在外物上下工夫,而忽视内修,虽知识广博,却难得要领,因此先生特别倡议‘诚意’,针砭已入膏肓的学者,真是对天下的大恩惠。”

“你对时弊洞若观火,又打算怎样去救治呢?”。顾东桥说的“时弊”,古今都是一样的,就是身处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折旧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们总是处在“知识焦虑症”中,唯恐自己落伍了,到处瞎学,一知半解、急功近利,还自以为在学习。现在这社会,这毛病更大。

对症之药,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诚意”。诚意,就是真诚无欺地对待自己的正念,“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女立刻喜欢,闻到恶臭马上厌恶,绝不含糊,就是人最大的诚意。“诚意”的说法,原本就是圣人教人用功时首要的事,阳明先生不赞成把诚意当作次要的意思来看。

阳明先生提倡知行合一,真知就必须行动,真正的行动也必须要达到知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先诚意,再格物致知,致良知。诚意,排在“格物致知”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