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艳丽

“你整天不是打猎、养狗,就是抓老鼠,你这样会让自己和全家人丢脸的。”

这句话注定要“青史流芳”。因为说这话的正是达尔文的父亲,彼时的他正在为自己“不成气”的顽童儿子担忧。

达尔文不聪明(有顽童奇袭世界)(1)

这本《达尔文传》,由丹麦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汉娜·斯特拉格所著,由达尔文家族的后人撰文推荐。该书并非一本科普之书,而是从还原真实达尔文的角度起笔,讲述一个少年以兴趣为引,在家族、师友的支持下,由一个追猫逐狗的少年逆袭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生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的精彩人生历程。

众所周知,天才不会批量产生,这个世界只有一个达尔文,他既拥有别人不具备的先天条件,也有以自己后天修养和深厚学识形成的后天优势,还有他不断为自己创造出来的机遇。

先天条件:

达尔文出身于名门世家,其祖父伊拉斯谟·达尔文便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著有《动物学》,他将物种兴衰的逻辑指向了“生命的长丝”,即所有温血动物都可能来自同一个起源。由此看,达尔文并没有如他父亲担忧的那样“辱没家族学术传统”,反而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将祖父“生命的长丝”拉向了更为邈远,也更为广阔的生命时空。

祖父一生的兴趣其实也正是达尔文一生的兴趣所在,在这一点上也让我们惊叹一下遗传的伟大神奇力量吧。

达尔文不聪明(有顽童奇袭世界)(2)

达尔文的父亲为医生,拥有不菲的收入和令人尊重的社会地位。达尔文孩童时期就去世的母亲,来自于陶瓷产业大亨韦奇伍德家族。两大家族的强强联姻,为达尔文后续的学习、科研、登上“贝格尔号”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读两次大学;也并不是所有的青年,家族都有财力支持他登上军舰,任他专心研究而不用为生计操心。

后天学养:

再来说一下达尔文的学业之路。在基础教育阶段,达尔文所在的什鲁斯伯里正统的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教育,激不起他任何兴趣;专业学习阶段,父亲先是安排他在爱丁堡大学学医,但这并不能让达尔文提起精神。他仍然是一个需要在野外追风逐月的少年。几年后,没有取得医学学位的达尔文,又被父亲安排到剑桥学习神学,准备让他将来当个牧师。千万别以为,在爱丁堡学业无成的达尔文,会一改“前非”,在这里他仍然是那个不务正业的人,他疯狂地迷恋上了甲虫。

达尔文不聪明(有顽童奇袭世界)(3)

虽然不攻主业,但在两所学校,达尔文都遇到了贵人。在爱丁堡大学他结识了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动物学家罗伯特·格兰特,这位带领学生在野外考察的年轻学者,向达尔文介绍了一种被称为“物种变异”的新潮思想。不论当时的理论有多么的不完善,存在多少漏洞,但这种新学说都打开了达尔文思想的天窗,把他的注意力由单纯地对丰富多彩生命的热爱,引向了科学的维度。同时,野外考察的训练,也为达尔文日后的科学考察、描述记录野生动物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找对方向,每一种努力都将化为日后厚积薄发的基础。

在剑桥,达尔文人生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出场了,他就是植物学教授约翰·亨斯洛教授,引领达尔文通过参加课外讲座、实地考察和非正式的小组学习,在新的自然历史领域获得了重要经验。最具关键意义的是,他还力荐达尔文随同英国皇家海军乘“贝格尔号”军舰进行一次勘测和探险航行。然后才有了后来的故事,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堪测出行,而是一场即将改变世界、耗时5年的环球之旅。

众所周知,这并不是一场专为达尔文准备的世界巡游。当初达尔文能登上这艘军舰,只是因为高处不胜寒又要维持长官尊严的舰长罗伯·菲茨罗伊担心自己如同前两任舰长一样,因孤独而自杀,他需要一位绅士而博学的博物学家,陪他一起聊天、探讨科学。得到师长推荐、家族支持,又情商极高的达尔文无疑相当胜任,他有着极好的性格,过人的涵养,在这五年里,他一边为科考而努力,一边又在军舰上表现得无懈可击。

达尔文不聪明(有顽童奇袭世界)(4)

“我相信,在‘贝格尔号’上的五年里,他从来没有对人发过脾气,也从来没有当面或在背后说过关于其他人的任何一句不友善或欠考虑的话”

“我想,在所有我认识的人当中,他是唯一一个我从未听到有人说过他一句不是的人。再说,整整五年,大家都被困在这条军舰上,个个都憋不住要发火,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了”。

这是军舰上的船员对达尔文的评价。

过人的涵养、忍耐、不口出恶言,既是达尔文的绅士教养,想必也是他保护自己,以及他那些在悬崖边、丛林深处挖出不明身份动物骸骨的方法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天才的大智慧,不说无用之话,不为无为之事争论,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让自己能将有限的精力专注于应当专注的事儿。这是成大事者必须有的定力。

善用机缘

同时,达尔文还是一位极会利用资源的人。他充分吸收、借鉴、思考前辈及同时代的人对生命、物种问题的研究成果,放目四野,寻找学有专攻、对他科学研究有兴趣,又能有所助益的人。达尔文一生在科学研究道路上识人善认,从跟对老师、选对同行者、理性的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都为他日后以尽可能小的阻力推出自己的学说,维护自己声誉,打开了方便之门。

达尔文不聪明(有顽童奇袭世界)(5)

在同一时代,达尔文拥有自己的支持者,也拥有反对者。但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从头至尾都不喜与他人正面冲突,在每一个充满火药味的论战现场,都见不到他的身影,反而是他的朋友为了维护他的声誉而冲锋陷阵。比如“火枪手”友人胡克、华莱士、赫胥黎。胡克甚至在一次与与威尔伯福斯的论辩后写信给达文,把辩论描述得如同拳击:

“我第一拳就呼呼生风地打中了他,且只用了他那张丑嘴里吐出的10个字。然后,我又说了一些来表明两点:其一,他根本不可能读过你的书;其二,他对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全然无知。”

同时,他并不一味坚守自己意见,在找不到合适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或出现相反佐证的时候,他就会选择修正自己的观点。当然,有时候这种修正并不是正确的。为了谨慎起见,达尔文并没有第一时间推出自己的惊世大作,而是不断地寻求各种科学证据的支持、小心翼翼地完善自己的理论框架,减少漏洞。

达尔文不聪明(有顽童奇袭世界)(6)

达尔文不聪明(有顽童奇袭世界)(7)

达尔文的作品之所以没有引起世人过激的反应,这背后还有一位功臣,那就是达尔文的妻子,她是达尔文的表亲。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富裕家庭,近亲结婚并没有伦理问题,人们也不担心会生出有缺陷的孩子。这位笃信宗教的女子,一边带着孩子参加宗教活动,一边默认丈夫对进化论研究,在达尔文身体出现种种状况时,成为达尔文心中依赖的、不可或缺的女神。就在达尔文的作品面世之前,她还担任了“初审”的职责,让那些容易刺痛宗教信仰者的激烈词句,柔和下来。两个情商与智商极高的人在一起,可以让困扰平凡家庭所有的问题望而却步,包括信仰不同、有子女早夭、一人投身事业忘我工作、整天与动植物为伍等。

有惊世见解,却又不争不抢,是达尔文的过人之处。在别人对他的作品激烈辩驳的时候,他却躲在自己家的花园,开始另一项围绕家养动植物的研究。

在今天看来显而易见的,在知识混沌的时代却是逆天之言。今天的常识,得来不易,在神学稳固而科学并不发达的时期,要想用一半是推论、一半是佐证的材料,组装出一个改变世界认知的观点,要冒的风险无疑是巨大的。好在,达尔文的智慧、情商齐头并进,并没有因为他在科学世界的探险和惊世的认知,而对他及他的家族带来厄运,反而让一个家族的荣耀永远地刻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中。

他给那些遗世隐居的原生居民和动物们带来了什么,在这里不做讨论。


文/胡艳丽,图由中信出版社友情支持。谢绝转载。

欢迎留言点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