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衣”的字形分析和意义阐释

“衣”现在用来指称穿在身上,用来蔽体御寒的东西,多用布帛、皮革或者各种纤维制作而成。就现代汉语词汇的意义而言,“衣”“衣服”“衣裳”意义之间基本没有差别。但是“衣”字在古文字中却不同了。

《说文解字》曰:“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像覆二人之形。”

《说文》对“衣”的大致释义为:衣是人们依赖其遮体的,上身穿的为衣,下身穿的为裳,字形如覆盖两人之状。许慎对“衣”的意义阐释还可信,但是对“衣”的字形分析因以篆书而说解,显然不妥。这里我们怪不得许慎,只因其当时资料所限,不能充分了解古人的衣物造型。“像覆二人之形”,现在看来完全是错误的。

“衣”字从甲骨到小篆字形基本保持相同的轮廓,并无较大变化,且一直都形似古人的上衣。只不过在隶变的过程中笔画开始趋向平直,逐渐变形。“衣”字字形发展轨迹如下:

什么叫脱去蓝袍换红袍?说衣谈(1)

(参1)

从以上字形发展可见,“衣”字一直都突出上衣的领和大襟。我们再看一下甲骨文的放大字形。

什么叫脱去蓝袍换红袍?说衣谈(2)

我们再把字形和实物放在一起对比就更加明显了,原来“衣”字就是古人上衣的简笔画,很像一件上衣之形。

什么叫脱去蓝袍换红袍?说衣谈(3)

(参2)

古人从穿假衣到穿真衣服的不断变化

我们看完了“衣”的字形,下面简单说一下古人的穿衣打扮吧。要说我们祖先穿衣打扮的原始状态那要简洁得多,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涂身阶段,也就是假的衣服,就是用赭石装饰身体。古人把暗红色的赭石研成粉涂抹在身体上。2.用动物的毛皮做成衣服,比较简单没有缝制程序,就是弄块儿皮裹在身上。3.这一阶段就开始加工动物毛皮了,简单缝制以后可以避风保暖,而且利于奔跑。4.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纺织劳动,人们开始把纺织物做成衣服遮蔽身体。5.这一阶段就是比较成熟的衣服了,用纺织物做衣服开始有了简单的设计,而且也有了一定缝制方法。

考古学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有了做织物和衣服用的工具。这些工具包括纺轮、骨梭、骨针以及陶器上的纺织物的印迹。

什么叫脱去蓝袍换红袍?说衣谈(4)

(参3)

古代衣服样式的不断革新,如今时尚的连衣裙源于西周

古代衣服的形式也经历了不断变化和改良。西周时期改变了“上衣下裳”分离式,出现了新的服装形式——衣裳连属制,也称为“深衣”。《礼记·深衣》载:“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这种形式的服装影响深远,说白了我们现在的连衣裙也就是当时深衣的变形

至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强国,就推行“胡服骑射”,要求百姓穿短衣胡服,以便于骑马打仗。始皇帝时期国家统一,服装也逐渐统一起来。至汉代就有了我们所谓的汉服,男子有了礼服就是袍服,而且也在服饰上有了等级差别,其中的佩绶成为区分官阶的标志。佩绶,就是衣服上的玉饰和丝织的带子,恰似我们现在的首饰可以看出你是否有钱一样。

什么叫脱去蓝袍换红袍?说衣谈(5)

隋唐之时,那时的人们穿衣比较开放。当时最流行的女性服装是短上衣加长裙,可以说至今仍深受欢迎。不过那时官员仍是长袍,百姓开始流行短衫了。当时的“唐装”其实是唐制汉服,根据汉服改良过来的,而现在意义上的“唐装”则是清朝时通过马褂改装而来的。

说“冠”:与“寸”和“元”什么关系?

“冠”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最早见于篆书。该字为会意字,现在看来“冠”由冖、元、寸构成。“冖”字为“幂”之古字,其义为覆盖之意。《说文》:“冖,覆也。从一下垂。”在“冠”字中引申为头上像帽子一样的东西(因为古人最初戴在头上的不一定是帽子,后面我们会阐述)。“元”字为头,这个在甲骨文中为指事字,为人头之意。“寸”为手之意,不必解释。分析了各个部分,我们就对“冠”字有了大致的理解,三部分合而会意用手把形似帽子一样的东西戴在头上。后来表示动词的“冠”出现了音变读“ɡuàn”。“冠”字的字形示意如下:

什么叫脱去蓝袍换红袍?说衣谈(6)

(参2)

后人根据“冠”字的字形释为“人头上很有分寸、很有讲究的帽子”,此说牵强附会,错解了“寸”字。

古代“冠”与“帽”迥然有别

现在我们看来“冠”与“帽”无别,二者为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可是古代二者差别很大,其用途截然不同。

“冠”最初只是一个罩子,作用是固定发髻,冠上还有冠梁可以束住头发。冠的周围还有丝绳用以固定头上的冠。而帽子则不同了,《释名》:“帽,冒也。”意思是圆圆的冒出头顶,帽子的产生就是普通人用来抵御风寒的。

什么叫脱去蓝袍换红袍?说衣谈(7)

古代的“冠”

除了最初产生的功用不同,“冠”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通过冠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身份。所以汉代有很多种“冠”,如武冠、法冠、长冠、进贤冠、通天冠等等。而且当时什么身份什么场合带什么冠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随便乱戴。如帝王的冠,在朝会和宴会上要戴通天冠,祭祀时要带冕冠,官员祭祀时则要戴长冠。(参4)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魏晋之时,很多贵族也开始戴帽子了。看来他们也是知道戴帽子暖和啊!至此,冠和帽就开始不怎么区分了,混而用之。

结语

古代的“衣”和“冠”与现在的意义是有差别的,我们从字形上对二者进行了分析,“衣”字形明显是上衣的简笔画,由领子和大襟组成。因此,原来只指上衣,“裳”为下衣,后来才混用。“冠”由冖、元和寸组成,意义是用手往头上戴帽子一样的东西,为会意字。冠是束发髻而用,后来有别身份之用,帽则是御寒之用。魏晋之时,冠帽开始混用。不过,至今“冠”的本义仍然影响着我们现在用词,“冠”比较正式,常出现在成语或者古词语中,如“皇冠”“冠冕堂皇”等。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期待与您交流国学,非常感谢!


***建议我国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之外单独开设汉字文化课程,汉字融合了绘画、历史、文化、社会、逻辑等多门学问。

参考文献:

1.原始图片来自国学大师网站。

2.窦文宇,《汉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1月。

3.《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 2014年8月。

4. 墨非编著,《每天一堂文化课》,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5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