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利安”这个概念最初只是一种原始语言假设,18世纪末期起语言学家们发现在从印度梵语、伊朗语到西班牙语、英语、德语等语言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词根、构词规则和相似的语法,据此语言学家们认为这些语言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大约于公元前四至三千年存在的一种原始语言系统,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语言学家马克斯·缪勒明确地把这种共同的原始语言系统说成是“雅利安语言”,梵语、古波斯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捷克语、波兰语等等语言都是由“雅利安语”演化而来的,现通称“印欧语系语言”。

“雅利安”应该源自印度梵文文献和波斯古文献音译(“雅利安”出自梵文“Arya”),根据这些古文献研究推知,远古在中亚地区曾有一个自称“雅利安”的部落集团,从事畜牧,擅长骑射,有父系氏族组织,崇拜多神。公元前二千年至一千年间,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这支在印度建立了种姓制度并作为高种姓奴役原土著人民,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

雅利安人是什么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什么人)(1)

印度美女,印度高种姓肤色较浅,属于雅利安人后裔

那么公元前四至三千年存在的这种原始语言最先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使用呢?一般认为它最初是活动于多瑙河至南俄罗斯之间的亚欧大陆中部(这里是水草丰茂的草原地带)的一些游牧民族(也可称早期印欧语言民族)的语言。请注意,这里不是单一的民族,可能有多个民族。语言相同不一定就是同一个民族。

这些说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阶段——从事牧牛,并进行少量的耕作。由于某些原因,大约于公元前三千年,各部族逐渐进行迁徙。有的移向西方进入欧洲;有的移向东南方或东方进入亚洲。

长期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其民风剽悍勇猛、能征善战,因此他们的迁徙往往带有很强的侵略性。说雅利安语的剽悍游牧民族对柔弱的农耕文明进行了大规模的冲击,武力征服之后,游牧民族往往很快接受先进的农耕生活方式而放弃游牧生活,入侵者和被入侵者经过长期的斗争、语言文化和种族融合之后,原来的文明解体,代之以更先进的文明。如克里特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哈拉巴文明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解体,经过一段时间,随之产生了希腊罗马文明、波斯文明、印度吠陀文明。

雅利安人是什么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什么人)(2)

赫梯战车——赫梯人为早期印欧语言民族,印欧语言民族的迁徙也推广了马拉车

同时在迁徙过程中,说雅利安语这些游牧民族与迁徙地原土著进行不断地语言融合,二者相互影响,雅利安语扩展为今天遍布几乎整个欧洲和部分亚洲地区的庞大语系。雅利安语在随着民族大迁徙活动而向西南方向扩张的过程中,与伊比利亚人的古老的巴斯克语相融合,产生了凯尔特语群、拉丁语群和希腊语群;在向西北和波罗的海地区的扩张过程中,发展为日耳曼语群和波罗的语;在向东北和东南方向的扩张过程中,演变出斯拉夫语、亚美尼亚语和印度一伊朗语。这些语群或语族在后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又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语支(如拉丁语群分为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法语;日耳曼语群分为德语、荷兰语和英语等),这就是今天的“印欧语系”。

雅利安人是什么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什么人)(3)

多利安人为早期印欧语言民族,他们入侵摧毁了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因此“雅利安”实际是一个语言学概念,“雅利安人”不是一个种族学概念,不能代表公元前四至三千年说雅利安语的种族,而是一些民族,即多个早期印欧语言民族;因为当时多瑙河至南俄罗斯之间的亚欧大陆中部说雅利安语的民族可能并不是同一个民族(当然这词可以特指公元前1500年左右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这个词本身源自梵文)。

然而19世纪的阿瑟·德·戈比诺等人却把这个语言学概念变成了一个种族学概念,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在道德上高于其他人种的“雅利安人种”。这种曲解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进行反犹和侵略的重要理论根据。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分子为了争取民意支持其对内反犹对外侵略的政策,极力宣扬“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日耳曼民族被吹捧为最纯粹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纳粹的逻辑是:既然日耳曼民族如此优越,自然配得上最优越的生活;为了获得最优越的生活,需要更多的财富,需要扩展“优秀的”雅利安民族的生存空间。如何扩展生存空间呢——对内反犹,对外侵略势在必行。

雅利安人是什么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什么人)(4)

二战德国士兵

希特勒是个种族狂人,极力鼓吹“日耳曼种族优越论”,而纳粹的“理论家”不惜编造荒唐的神话故事:古代的雅利安人是一个法力无边的神族,在地球万物被洪水淹没前,这个神族的一批祭司躲过劫难来到西藏,后来远涉北欧成了日耳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