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划船游玩(中华行五十八都江堰上握)(1)

五十八、都江堰上握“锸 ”人

邢少山

四川的都江堰位于市城西,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它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水利文化鼻祖。这亇工程建筑二千多少了,一渠兴邦,把个“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方变成了“天府之国”,今天我们随团到这里来参观。

我们的车子来到青城山,下车不久,便听到一种低颤、轰鸣的水声。往前走,便到了伏龙观。伏龙观,着上去洋洋大观,江水翻江倒海,喧嚣奔腾,势不可挡。再向前走,见江心有石笼,成鱼嘴形,水碰到石笼,一下子裁为两截。导游说,咆哮奔腾的岷江在这里一分为二,变成内江与外江了。导游介绍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接任,没有饯行,不要接风,“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他来到祟山峻林中,艰难跋涉,勘察地势,寻觅治水良策。他了解到了发源于羊膊岭的岷江水,水源非常丰富,但流入到成都平原,却易决易涝,“十年遭涝尽为芜。”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水利为教材,“大块假我以文章”,悟出“遇弯裁角、逢正抽心”的治水策略,通过伏龙观,因势利导,将岷江水引入新渠灌溉,使之成为外江;让侧流经宝瓶口,流入走马河、蒲阳河、柏条河,进入广袤的成都平原,成为内江。恐内江水大,李冰又在都江堰附近修建能漫水的飞沙堰,暴雨洪水时自然流入外江;同时还根据都江堰附近容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的特点没计出杩槎断流的办法,年年在内江与外江轮流“深掏沙、作低堰”,消除水患灾害。我们来到“水上画楼”——南桥,桥上两个人扮的美猴王格外亮眼。 宝瓶口,李冰用火烧岩石的方式,将玉垒山凿出一个缺口,形似宝瓶,飞沙堰竹笼装卵石。在实地看到、了解到这些情况,我们感到都江堰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水利工程。我们行走在都江堰,这里周围植被茂盛、鸟语花香,山势不是太高,郁郁葱葱的山林,波光粼粼的水面,清爽宜人,让人心情开朗。

古人划船游玩(中华行五十八都江堰上握)(2)

最后,我们来到二王庙,是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所做出的贡献所建。山门“二王庙”三个金字,系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它临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远近风光十分绮丽,人称“玉垒仙都”。庙门前壁上我们看到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走进庙内,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前殿李冰像身着袍服,正襟危坐,手拿着半裹的绢图,凝神沉思治水方案;后殿二郎像草履便服,手执铁锸,英姿勃勃,充满青春豪迈激情,父子俩手里握着同样的工具一把“锸 ”。“锸 ”,是古代插起地上土的工具,相当于现代的“锹”。有文献记载:“大禹治水,劳作焦作,持锸 向野”;汉代王莽也“负笼荷锸 ”。眼前的李冰父子俩也各自握着“锸 ”,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所持有的工具,这使我们感到亲切与震惊,我感到他俩太伟大了,他们曾“一锸 曾领百万师,一生转战三千里。”导游看我们不舍离去,又告诉我们一件奇事。1970年,在都江堰的淤泥中挖出一尊石像,颈子已断,但手中握的长锸 却丝毫未损,人们无不感到奇怪。我们看到二王庙内匾额、对联、诗文、石碑甚手书“功垂不朽”、光绪帝御笔“功昭蜀道”,以及“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等,都是对李冰父子治水功绩的赞颂。庙内有观澜亭,亭边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前后娘娘大殿、戏楼、牌坊、两廊”等。

我们在里面游览,感到都江堰上有这样的握“锸 ”人李冰父子,有这样的握锸 精神,我们的事业一定会取得伟大的成就,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我们的恢兴梦一定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