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道德经第六章第十一节?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道德经第六章第十一节(道德经第五十章)

道德经第六章第十一节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导语:本章是道德经最难解读的章节之一,历代注家的分歧很大。本章与第十二章关联极大。

解读

出生入死。

出生:无中生有。出离玄牝之门。

入死:有归返于无。

出离无分别的高维度进入形名世界,为生,回归无分别的高维度,是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徒:之类。

十有三:孔子讲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十有五就是十五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是这样的用的,目前没有看到春秋时期有十分之几的说法。十有三是十三的意思,在这里是指人的九窍四肢,借指人接触外部世界的感官与触角。十三是生死之门。

出离玄牝之门,感官能分辨万物,表示进入形名世界。生。

入返玄牝之门,归于无,感官不能分辨万物。死。

本来生与死是自然而然的,但百姓过分看重生(想生的更好或长生),本来是生的,却导致提前进入死地。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对感官的过度满足和奉养,使感官失去作用,感官不能分辨万物,从而进入死。例如,五色使人目盲,眼睛的分辨力有限,但万物的分别无限,有限陷入无限,眼睛就会失效。感官起作用是生,感官失效是死,其中有些人过度奉养感官造成提前失效从而死。

韩非子讲: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与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亦有三。”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也。故曰:“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生生就是对感官的破坏。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能感知到(生),如果不能告知世界我就不存在了(死)。

人是认知的主体,世界是认知的客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单独存在。即,感官与世界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感官不起作用了,对他来讲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凡是存在着的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因为每个人看到的客体世界是不同的,都依赖于主体,如同人就是投影源,世界是人的表象。人通常陷入表象世界,应回头,进入投影源,那里才是彼岸。

有网友讲的很好: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个人而言,你看到的世界仅是一部分,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每个人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但将这个关系反过来看,你看到世界对你而言,就能反映出你的本质。所以在审视自己的时候,去审视你周边的一切,你看见如同一面镜子,你看见将是自己。世界于我如同一面镜子,世界即我之表象。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善:合于道。

执:执掌,掌握。善执生就是能真正掌握自己的生命,不受感官的干扰,这样就是合于道了。

据说,能真正掌握自己的生命的人,在山里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对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无死地。。

过度使用感官,就会入死地。反之,不使用感官,就会无死地。所以,无死地的唯一途径就是不使用感官。不使用感官就是不去分辨,万物合一。应修为到脱离感官束缚,无我无身无感官,就能无死地。无我无身无感官就是合于道的人。

如何做到无感官呢?就是不去分辨,而且要玄同合一。这个道理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

本章小结: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第一段:感官起作用为生,感官失效为死。本是生,但向死,是由于感官过度奉养而造成感官失效,从而入死地。越是满足感官需求,就越会进入死地。

第二段:真正掌握自己生命的,修到无我无身无感官,不使用感官也就无从失效,从而无死地。道无分别,所以合于道的境界就是不使用感官去分辨,同时因为得道者无死地,所以,不使用感官去分辨者无死地。

总之,过度使用感官是走向死地,不使用感官去分辨是无死地。

本章启示:

老子讲“道可道非恒道”,即只有道是永恒的,凡是可表述的都处于相对性变换的运动之中。也例如佛家讲一切皆是虚幻。

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在”,就是,我怀疑一切,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我在想这件事。这仍然是表面意思,他想说的是,世界上唯一确定的是相对性,即“我”和“思”相互依存,没有单独的我,也没有单独的思,互为前提。也就是道德经讲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即只有相对性才是恒在的。

笛卡尔讲思,老子讲感官(十三就是九窍四肢)的感知,本质一样。

当我出母体之后,进入这个充满了相对性分别的世界,我的感官能感知到万物的分别,这种感官分辨力的出现叫做生;

当我入土为安,离开这个相对性分别的世界,我的感官不再感知万物,这种感官分辨力的消亡叫做死;

可见,生与死,皆由感官。即: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也就是说,生死和感官,是相互依存的,如同我和思。我思-我在,我感-我生。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这个就是,过度奉养感官,不断满足感官需求,就会使感官失效(无色另人目盲),感官失效就会进入死地。

生与死是二元对立关系,有生才有死,有死才有生,相互成就。常人注重生,就是注重感官的分辨,陷入花花世界的无限分别中去,如此生的一端被加重,由于天道规律要重新恢复平衡,就会加重死的一端,从而得到死的趋势加强进入死地。

为什么善执生者无死地呢?这又是一个填空题,一个完整的意思是:不善掌控生命的人过于看重感官分辨从而走向死地,善于管控生命的人,不看重感官的分辨,降低感官的分辨,甚至关闭感官,玄同合一,也就是加重“死”的一端,从而得到更多的生。

向生而死,向死而生。

本章核心:

无为之不去分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