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对露,浪对波,径菊对池荷。

【注释】:霜: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也可以用来指白色。苏轼《江城子》词中有“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句子。

声律启蒙上卷云对雨(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露:俗称露水。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中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观《鹊桥仙》词中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声律启蒙上卷云对雨(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径菊:小路边开放的菊花。

声律启蒙上卷云对雨(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池荷:池塘中盛开的莲花。都寓意着安守一隅的隐士高洁情怀。

声律启蒙上卷云对雨(声律启蒙下卷五歌)(4)

酒阑(lán)对歌罢,日暖对风和。

【注释】:阑:(时间)晚、(某事)快完结了。罢:停止、结束、免除。五代毛文锡《恋情深》云:“酒阑歌罢两沉沉,一笑动君心。”

声律启蒙上卷云对雨(声律启蒙下卷五歌)(5)

梁父咏,楚狂歌,放鹤对观鹅。

【注释】:梁父咏:即梁父吟,也作梁甫吟,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乐府诗选》,这篇为齐地土风,可能诸葛亮作,写的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谗言作祟,祸害贤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此处之所以要将“吟”改成“咏”,是因为前者为平生字,后者为仄声字,改成仄声字以后,方能与下联的平生字“歌”形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声律启蒙上卷云对雨(声律启蒙下卷五歌)(6)

二桃杀三士

楚狂:据说是春秋楚昭王时的 一位隐士,姓陆名通,《论语·微子》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故也有人说其名为接舆。

放鹤:宋代张天骥驯养了两只白鹤,朝出暮归,张天骥便在江苏铜山县南云龙山下筑亭,苏轼为之作《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尘的隐士形象。见于《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51。

声律启蒙上卷云对雨(声律启蒙下卷五歌)(7)

观鹅: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爱鹅成癖,他听说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有一老太太善养鹅,所养鹅中有只鹅叫声特别好听,千方求购,老太太不知购主是王羲之,始终不答应。于是王羲之特地带着亲友,驾上马车去老太太家看鹅。老太太听说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要来她家,特地选了那只会叫的鹅做成菜款待他,王羲之知道后不禁叹惋终日。见于《晋书·王羲之传》。

声律启蒙上卷云对雨(声律启蒙下卷五歌)(8)

史才推永叔,刀笔仰萧何。

【注释】:永叔:宋代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字。欧阳修曾修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极有史学才能。

刀笔:代指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的文书是用笔写在简牍上,有错误则用刀削去再写,故以刀笔代指使用刀笔的人。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辅佐刘邦建主汉朝,功劳卓著。攻入秦王朝首都咸阳时,萧何尽力收集秦宫内的律令图籍,掌握天下的郡县户口等情况,后来汉朝所有的律令制度,大都是萧何制定的。民间还有一句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对西汉另一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讲的是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被杀也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缘于同一个人。

种橘犹嫌千树少,寄梅谁信一枝多。

【注释】:种橘犹嫌千树少:出自《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孙休注引《襄阳记》。三国时吴国的丹阳太守李衡在住宅边栽种橘树千株,临死前对其儿子说:这千棵橘树就是一千个木奴,不问你要衣穿要饭吃,你每年交一匹绢的赋税,剩下的还足够你使用的。

声律启蒙上卷云对雨(声律启蒙下卷五歌)(9)

寄梅:赠送梅花。《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曄,并赠花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以“寄梅”借指对亲朋的思念和问候。宋徐积《雪》诗之七:“入竹好鸣寒玉珮,寄梅兼附白云牋。”

声律启蒙上卷云对雨(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0)

林下风生,黄发村童推牧笠;江头日出,皓眉溪叟晒渔蓑。

【注释】:树林里一阵风起,山雨欲来,黄发垂髫的牧童被风吹歪了斗笠,赶紧用手扶正。唐崔道融《牧竖》诗里有“牧竖(牧童)持蓑笠,逢人气傲然”的形象描写,这里是描画出了牧童更加生活化的小细节。黄发:可指老人的头发或小孩的头发,此处指“村童”的头发。

声律启蒙上卷云对雨(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1)

雨过天晴,江岸上白眉老渔翁赶快趁着太阳晾晒蓑衣。宋黄庭坚《次韵高子勉》有诗云:“鸬鹚西照处,相并晒渔蓑”。皓眉:白眉,人寿高则眉毛颜色变白。皓,白色。

【译文】:

凝霜和雨露相对,浪花和波涛相对,路旁的菊花和池中的荷叶相对。

酒席将散和歌唱结束相对,阳光和煦与暖风拂面相对。

诸葛亮居住隆中时常作《梁父吟》,陆通为反对楚昭王政令,披发装疯辞官还乡,唱着歌从孔子身边走过,张天骥的放鹤和王羲之的观鹅相对。

论修史的才能首推北宋的欧阳修,论写公文案卷的才能要数西汉萧何。

种橋树千棵仍然嫌少,寄一枝梅花问候亲友没有人会认为是多余的。

风吹林间树叶沙沙作响,乡村的孩童知道要下雨了,出门时带上了斗笠;太阳从江边升起,白发苍苍的渔翁正在溪边晾晒蓑衣。


下平15韵有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