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心

你不知道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的背后)(1)

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十分精彩的一回,值得细品。在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唐僧师徒积蓄已久的贪嗔痴三毒大爆发,最终造成了团队的割裂,作者对其象征意义剖析得十分精到。没看过上一篇的朋友建议先阅读上一篇。

你不知道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的背后)(2)

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尸魔三戏唐三藏”的经典章节。既然是三戏三打,自然分三个回合。

这里需要注意三点,遇到尸魔之前,孙悟空就化斋问题耍嘴皮子过了火,惹了唐僧生气,有损代表律法地位的师父的尊严,师徒之间已有直接不快。

而整个事件之前,悟空在“四圣试禅心”事件中,不提醒八戒,反而明推暗就,导致八戒吃了皮肉之苦,八戒已有怨怼之心。

同时,悟空在之前沿途除恶过程中,因为下手过重等原因,与唐僧的观念格格不入,也给他留下了不良印象。

取经团队踏上白虎岭了。一场心境与外魔相争、心境自相抵牾的大戏开场了。

第一回合

1

欲念旁敲作祟,律法从与道义争论升格为裁决者

上了白虎岭,咱们这位被人吃上一口肉就能让人长生不老的唐僧,果然人见人爱,被尸魔迅速锁定了。

那妖精先是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写得分明,美人计)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那呆子放下钉钯,整整直裰,摆摆摇摇,充作个斯文气象(再看看我们这位欲念经常冒烟的天蓬元帅,接到师父下达任务后的表现)……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

那女子连声答应道……(真是两个碗儿才能叮当响哦)

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我说你也是做过神的人好吗)报与三藏道……唐僧不信道:“你这个夯货胡缠!我们走了这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八戒道:“师父,这不到了?”(老猪够急的)

你不知道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的背后)(3)

白骨精引发了唐僧团队的心魔

接下来,唐长老对“闯入者”保持着警惕和疑惑,他从来历、妇道、礼仪三个角度,对那女子展开了三次不温不火的质问,此间不赘述了。

那女子见唐僧不肯吃,却又满面春生道……三藏也只是不吃。旁边子恼坏了八戒。那呆子努着嘴,口里埋怨道……他不容分说,一嘴把个罐子拱倒,就要动口。(看来是饿坏了)

虽然与悟空有观念冲突,但鉴于环境险恶,一开始唐僧还是采纳了悟空的方案,听进了悟空的谏言。再加上他自身出于礼数观念和辨识经验,多少看出了一些疑点,只是他不能确定。

此时的唐僧,像一个乡社宗族的耆老尊长,用礼数在质疑变化成美少女的尸魔,三次质疑,对方三次精心准备的回答,没能说动唐僧,没能使饥肠辘辘的他移步。

唐僧表现得很谨慎,是心境中律法观的体现。只有八戒,按耐不住饥饿,更抵挡不住对美貌的错觉,欲念十足。

孙悟空及时出现,火眼金睛看出情势紧急,于是当场就要出手。争执从师徒间开始了,此时尚并未撕破脸,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

行者道:“……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

接下来孙猴很会抓反方软处,用“动凡心”来堵人嘴,没大没小,使得三藏“在此羞惭”。

在唐僧律法观中,以前悟空有过屡次伤人记录,所以他把自己对那“女子”的质疑摆在一边,先不希望徒弟乱来。

请注意这一句: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

而在悟空的道义观里,一则他有火眼金睛,师父为什么不相信自己?二则对妖魔鬼怪,难道还庭审质证几番?于是行者发起性子除妖了。可惜对方会解尸法,留下一具假尸首,继续迷惑他们。

行者道:“师父莫怪,你且来看看这罐子里是甚东西。”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满地乱跳。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

……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

本来三藏已有三分相信悟空,给他点时间,他能够领悟过来。但八戒出于先前对大师兄的不忿、而今对私欲的执念,跳出来乱进谗言。冲突转化为八戒与悟空之间的了,唐僧成为评判者。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之前唐僧虽是家长气势,但他还是就事论事与悟空在争论。当他成为裁判,地位高一层了,是取信八戒貌似合理的欲念,还是取信行者与之抵牾的道义观,就全在他鼓掌之间了。

三藏自此一言……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行者就叫……唐僧道:“有甚话说……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你回去罢!”(一下驱逐令)

可怜悟空再占据道义,也只能服软,他想留在取经队伍。他用自己的价值请求留下,不成。转用更加哀切的“未曾报恩”求告,唐僧才回心转意,饶他这一次。不过警告他如若仍前作恶,咒语颠倒就念二十遍。

第二回合

2

稍显莽撞的道义观,只看表象与结果的律法观

唐僧肉那么有营养,尸魔岂肯罢休?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

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行者道:

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

你不知道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的背后)(4)

二打白骨精火上浇油

这次猪八戒先提出了一个主观臆测,自己吓自己,推测并不合理。而孙悟空的反驳也并不严谨,倒还留在八戒的思路上。

而且他“更不理论、照头便打”却再次中了解尸法,对他真的很不利。死无对证是双刃剑,别人可以来一个反诘:“这老太应该不是刚才那少女的娘,但这里难道一定没有其他人么?”

这就是人的道义观动了嗔火,先除恶再说,一时疏于采集充分翔实的证据,结果很可能被律法观念所质疑、误会、排斥。

唐僧一见,惊……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唐僧道:“有甚话说……你怎么只是行凶,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此是何说?”

行者道:“他是妖精。”唐僧道:“这个猴子胡说……你去罢!”行者道:“师父又教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只是一件不相应。”

唐僧道:“你有甚么不相应处?”八戒道:“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二下驱逐令)行者闻言,气得暴跳道:

我把你这个尖嘴的夯货!老孙一向秉教沙门,更无一毫嫉妒之意,贪恋之心,怎么要分甚么行李?

这一次可怜的孙行者,为了留在取经队伍,只能无厘头地想出个金箍儿戴头上难见故乡人,希望师父念解个子虚乌有的松箍儿咒作理由。

唐长老没奈何再饶他一次,但严重警告他不可再行凶了。这一回合八戒是配角,他的贪念表现在以己度人方面。冲突在唐僧律法观与悟空道义观之间。

人的道义观诚为可贵,可惜他这次略微莽撞了些,没有搜集一些能证明自己的证据。结果却是当律法观参不透本质时,只能看表象、看结果,于是律法克下了道义,道义观立了功却被否定、被压制。

第三回合

3

律法观被嫉恨的欲念交织,心境中道义观被压制

尸魔在求烹唐僧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八戒心中的欲念也愈发浓重。

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老公公……唐僧道:“怎么是祸根?”八戒道:

行者打杀他的女儿,又打杀他的婆子,这个正是他的老儿寻将来了。我们若撞在他的怀里呵,师父,你便偿命,该个死罪;把老猪为从,问个充军;沙僧喝令,问个摆站;那行者使个遁法走了,却不苦了我们三个顶缸?

行者听见道:“这个呆根,这等胡说,可不唬了师父?等老孙再去看看。”

八戒再一次主观臆测,顺带因为欲念中的嫉恨而构陷悟空。

悟空去探问,那妖精错认了定盘星,把孙大圣也当做个等闲的,两人三言两语下来,行者点破了妖精的本相。随后孙行者有过一段内心独白不赘述了。

这一次孙行者预见到会被误解,但转念思索,过于相信自己卖乖求饶的口才,前两次经验给了他误导。于是他对妖怪,照旧秉行“先下手为强”、“除恶务尽”两大原则。

唐僧执着于此,并籍此管理团队内部;甚至对外部环境的判别,都采用这种思维、这套体系。于是,唐僧陷入了“程序正确的闭环”。

好大圣……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

那唐僧在马上,又唬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

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唐僧闻说,倒也信了。可是转折点到了:

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

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唐僧道:“……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

师父错怪了我也……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

唐僧发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三下驱逐令)

你不知道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的背后)(5)

三打白骨精带来决裂

队友的嫉恨,有时比对手造成的伤害更大;自身的执念,有时比外部环境更能影响一个人的道义观。

悟空这次击毙了尸魔,留下了能证明他的物证,唐僧本来倒也信了。嫉恨之念满满的八戒像第一回合那般乱进谗言,直打要害——

唐僧没有法术,难免会猜忌悟空这般有能耐的人用障眼法骗他;平时不猜疑,但现在屡屡发生律法与道义间的碰撞。

就唐僧刻板的结果论而言,那妖怪即便要吃我,还只是一个构思,没有付诸实施,你又没有证据,他又何罪之有呢?

倒是悟空你,连伤人命三条,这是被看在眼里的事实吧?——我竟无言以对唐长老。

第四回合

4

心境贪、嗔、痴纠葛罗生门,嗔念泪别白虎岭

八戒谗言一出,我们的美猴王这下真的杯具了,心哇凉哇凉的,转折点后双方说的都是气话了,不用过多计较。

反正这次的结果是,当一个人的律法观与道义观很不巧地发生抵牾时,又恰逢被嫉恨的欲念所交织,那心境中的道义观就被完全压制了——孙悟空被(暂时)开除出取经队伍,令人唏嘘。

无数立体化的文艺作品充分演绎了这一章节,赚足观众眼泪的同时,也发人深思。

这场白虎岭的罗生门大戏中,欲念(八戒)出于口腹之欲,看到的是美貌的少女、送上门的食物;出于嫉恨,认为道义观在蒙蔽事实、给自己炫武找借口。欲念充塞、蒙蔽了心胸,心境无法冷静思考问题,反而帮衬敌人排挤战友。

道义(悟空)出于降妖救急的急切心情,看到的是外部险恶、紧急的局势,这方面判断得相当准确。

还有就是对道德义理的本位感,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证据的采集,被动地等证据出现,招致队友的误解、攻讦、压制。

律法(唐僧)与道义此事上本已有冲突,他先看到的是陌生人虽有疑点,但看不出恶意、事实上尚未有行为。

他出于律法观念,坚持证据不充分,要以善度人,善念为先,莫要擅用手段。后因欲念旁敲侧击攻击、质疑道义,律法抽身升格成为裁断者。

终因从他的视角看到道义者屡次对“无还手之力者”用武,在“唯程序思维”逻辑下,作出了错误的裁决,压制、排挤出了道义观。

严谨甚至刻板的律法体系,对内管理是相对高效的,也是相对严密的,但对外则未必了。传统文化中的道义观——师出有名的天道理论和强大的战斗力相辅相成才能对外高效。

尤其在那种险恶的、无规则状态的环境下,面对妖魔鬼怪,往往来不及采集完备的证据,更不可能走一遍司法程序。

你不知道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的背后)(6)

理顺了内部关系,他们才能修成正果

大家可能看过宁浩执导的电影《无人区》,姑且叫无人区法则吧。在“无人区”里法律法规、公序良俗无用,相对的“好人”必须比恶人更加强悍,才能生存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