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亡和机器人》是今年三月首播的一部动画剧集,每集保持剧情独立又都在十五分鐘以内。儘管这部剧已经在影评网站取得了高分,但我们有必要保持审慎判断,把当中融合了科幻视角和人文关怀的佳作与原地打转、消费科幻热的作品区别开。

爱死亡和机器人永生(爱死亡与机器人)(1)

动画剧集《爱,死亡和机器人》 剧照

第一集《桑尼的优势》教我联想到虚拟与真实的界限。剧中的意识,或姑且称之为人类意识,可以寄存於某个机器人体内,并且在竞技场决鬥时这种意识能够被转移到猛兽身上。换言之,意识不仅可以由某一载体(如主机、电路板等等)储存下来、加以运行,还能够在不同载体之间自如转换。现时来看,这种情况尚属於科幻而非科技範畴,因为人类只能编织出机器的“意识”,将其储存、运行或转移,却不能够径直处理自己的意识。人们只能通过学习和阅读、通过五官感知和内在联想乃至各个形式的表达去输入、输出自己的意识,却始终不能将意识存放到自身大脑以外的别处。事实上这一集的製作相当逼真,远看上去,它的精细仿真程度恐怕会使你误以为是真人演员的演绎;进一步就剧情而言,人与机器、真实肉身与虚拟载体仅凭肉眼根本无法辨别。

过去我们长期在探讨,照片是不是真实的,艺术是不是真实的,学者和艺术家们往往从真实的概念着手进行自我辩护,诗比历史更真实可靠,因为更具普遍性意义,然而文字也好影像也罢没有什麼可以排除它自身的前理解,正如海德格、加达默尔所论,符号自身也是历史性的,不存在绝对的、先验的真实。生活在今天,人们积极追求真实,同时愈深陷虚拟之中不可自拔。BBS和博客刚出现时,帮助我们迅速互相连结,更关键的是人人皆可成为自媒体,后来互动的即时语音以及表情的即时化、文字以外图片乃至影片的传递,都在加强媒体的真实感,所以如今网络直播那样流行也就毫不奇怪。但问题是,这些真实只能借助虚拟的载体来传达,正如人的意识如果没有符号便也是混沌一团。虚拟与真实的界限不断被打破,那些被认为是真实的因素日渐投入虚拟进程,於是我们越渴求、享受真实,越陷入到虚拟、虚构的现实当中,停了电、断了网或者远离城市,自我就不易被找到了。

第二集《三个机器人》讲述了人类灭绝以后三个机器人到人类生活过的城市废墟上旅行。他们不会打篮球,对“吸猫”(形容爱猫人玩猫、逗猫)不感兴趣,不需要食物,更不存在性爱。机器人的视角帮助人类更好地反观自身,我们将一一检视这些被称之为喜好、必需品、美好回忆或情感的东西,究竟对人生有何意义。现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或许不再适合称为媒体时代、信息时代,如果你愿意,尽可以叫作虚拟时代。这个时代的问题在於周遭事物乃至你的全部生活正在一步步虚拟化,流动、转移甚至消失得越快,越能够说明它们本质上不过是虚无的造影,那麼,人将如何活得真、活得充实有意义呢?

不久前,哈佛教授王德威在上海华东师範大学开讲,他提出文学的诗心能够重新赋予历史、现实生活以一个不同的意义,资本与科技高速发展,但文学的理想和真心能够帮助更多人战胜虚无,通过寻求真正打动了人类的价值与力量去回应时代的焦虑。除了深感赞同,我以为当前的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也应该提出自己的诗心,它们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该展现自身的思考能力,否则科幻快餐越来越多,最终只是消费市场上又一样时尚产品。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app.cy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