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线建设”究竟是什么

1964年5月15日,这个日子对于攀枝花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天。

这个位于四川最南端的“钒钛之都”即将因为这一天而变成“钢城”。

这一天毛泽东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他从战略高度提出一二三线建设布局, 攀枝花被列为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直到80年代,三线建设一直是攀枝花的主旋律。借着三线建设这股东风,攀枝花这片热土上创造出了“百里钢城”的奇迹,它也一跃成为了西南地区最瞩目的城市。

看到这里或许有年轻的朋友会问,到底什么是“三线建设”呢?

让我们把时间退回1964年,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从战略需要出发, 根据战略位置的不同, 将全国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为前线地区、中间地带和后方地区三类地区,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

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攀枝花(为什么选择了攀枝花)(1)

我们常说的“三线建设”里的“三线”范围在长城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腹地,包括川、滇、黔、陕、甘、宁、青、晋、豫、鄂、湘、粤、桂等13个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由于这一地区位于我国的纵深的腹地,在当年随时预备打仗的特殊国际形势下,是比较理想的战略后方划分。

地域范围划分出来了,自然就要开始搞相应的建设。于是在1964年至1980年,为了“备战备荒”,党中央和毛主席直接部署在我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这一系列的建设统称为“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中国建设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时间历经三个“五年计划”,资金累计投入 2052 亿元,人力高峰时高达 400 多万,建设项目多达 1100 个,在这一个个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沿海的企业、学校、科学院、设计院往内地搬迁,是成昆 、川黔、滇黔三条铁路的修建,是攀枝花在一片“不毛之地”创造出“百里钢城”的奇迹。

02、 “三线建设”给攀枝花带来了什么

攀枝花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在1964年至1980年的16年间,攀枝花因三线建设实现了“三步大跨越”。

当毛泽东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将攀枝花被列为三线建设重点的时候。恐怕攀枝花在当下也想不到三线建设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会议结束,短短的一年内,各种各样的资源就飞速地往攀枝花汇集,一时间让人目不暇接。

1964年7月, 攀枝花基地调查小组确定在攀枝花建设工矿区, 同年9月编制了《攀枝花矿区总体规划草案》, 这一草案基本规划了攀枝花未来工业区的格局:规划范围 300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 12万人, 职工 5.1万人。

1964年8月,鞍山钢铁研究院整体搬迁至四川, 改名西南钢铁研究院, 主攻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应用研究, 解决攀枝花资源利用的技术难题。

1965年1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攀枝花成立特区政府,仿大庆例,政企合一,成立党委,由冶金部党委为主、四川省委为辅,实行双重领导。”

规划草案有了,人才技术有了,领导关怀有了,各方面力量很快就汇集在一起,给攀枝花原本薄弱的工业基础注入了强有力的支持,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开发大建设大会战就此展开。

在三线建设的建设规划中有“两基一线”,所谓的“两基”是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和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一线”是指的成昆线。

在这个大的规划背景下,1965年11月底邓小平视察西南三线建设地区,拍板确定了“两点一线”的西南三线建设格局。这个格局又一次确定了攀枝花在三线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这个“两点一线”的设计是以攀枝花为中心,通过成昆铁路一线,向重庆和六盘水两点做“钟摆式辐射”。六盘水工业基地的煤炭可以运送到攀枝花,攀枝花锻造出来的钢铁可以运到重庆,重庆工业基地生产的机器可以运到攀枝花和六盘水工业基地。

这样巧妙地设计将整个生产环节的上下游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生产闭环,在当时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攀枝花就成为了整个闭环的中心节点。

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攀枝花(为什么选择了攀枝花)(2)

整个六七十年代,围绕攀枝花只有两个字:建设。

当时整个攀枝花的建设没有城市的概念,整个规划建设围绕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针,一切的建设都只为了建设工业基地服务。数百万人汇集在这里,生活设施一律从简。简单到什么程度呢?除了必要的直接为工业服务的交通、供电、邮电通讯外, 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根本无暇顾及。

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攀枝花(为什么选择了攀枝花)(3)

据统计, 1965年到1970年攀枝花全市建设投资总额为144006万元, 其中非生产性投资13845万元,占投资总额的9.61%。通过这组数据我们能感受到当时攀枝花热火朝天的建设气氛。

这样大规模的建设投入,很快就将攀枝花推向“百里钢城”的奇迹。攀枝花有了西部第一座大型钢铁企业攀枝花钢铁厂。以攀钢为中心,配套的煤炭、建工、矿山、电力等现代工业体系立马跟上。

“一方面建设起新的生产方式, 一方面破坏和瓦解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 ”,这是攀枝花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这一思路使得攀枝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城市就等于大工地。

甚至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初期还实行了一种特殊的体制,即是特区成立党委、总指挥部,统一冶金部领导。涉及到攀枝花的重大问题都由特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及省有关指示, 作出决定并组织实施。整个攀枝花的工业区建设按行业划分, 由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十多个部委集中会战攀枝花。

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攀枝花(为什么选择了攀枝花)(4)

“三线建设”给攀枝花带来的推动力不言而喻,一座以钢铁为核心的城市几乎是拔地而起。不仅如此,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许多配套的支柱产业也相继形成,这使得大工业深入到西南的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也通过工业基地的聚集和扩散, 带动辐射到周边地区。根据统计和推算,攀枝花和成昆铁路的开发建设,至少改变了 2000 万人的命运,缩短了金沙江流域与内地近50年的差距。

03、“三线建设”为什么选择了攀枝花

攀枝花为什么能成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归纳起来就两个词:区位和资源。

攀枝花以其丰富的资源,近矿、近煤、近水、近林及炼钢炼铁各种辅助原料齐备的全面优势,且地处内陆腹地,地势隐蔽,地形险要,是建立战略后方基地的理想场所,十分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布局原则,由此成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

攀枝花的资源优势毋庸置疑,其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储量大,关键还埋藏浅、选矿性能好。

在四川南部,攀枝花和西昌交接的一带,有一条攀西大裂谷,这条大裂谷是地球上罕见的成矿地质带。其探明储量和潜在地质储量高达300亿吨以上,同时还有其他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种50余种,铜、镍、铅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十分可观。按照当前的矿产价格计算,这些矿产的财富价值在10万亿美元以上。

而攀枝花的位置就处于这条大裂谷中南段, 是多种矿产资源高度富集的地区,是整条大裂谷最精华的地带。在攀枝花现有的资源种类中, 又以铁矿资源和钒钛资源尤其突出。这也是后来攀枝花被成为钒钛之都和钢城的重要基础。

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攀枝花(为什么选择了攀枝花)(5)

根据2009年2月,由四川省地矿局和四川省地质调查院联合编写的《攀西地区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资源潜力评价典型示范成果报告》中记载。截至2007年底攀枝花已查明的钒钛磁铁矿矿石储量101亿吨, 占我国同类型矿产总储量的95%以上, 占全国铁矿总储量的15%以上。

储量如此巨大的矿产资源,让攀枝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可以说, 如果没有攀枝花的矿产资源,就没有今天的攀枝花城市。

当年在三线建设工业基地选址的时候,提出了这样5个条件:一是接近矿产区,矿产原料丰富,二是接近煤矿区,水电站,能源丰富;三是水资源丰富;四是水陆交通便利;五是地形起伏大, 平地少, 有利于战略隐蔽。现在一回想,攀枝花的条件是不是和这五条十分契合。

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攀枝花(为什么选择了攀枝花)(6)

如果说资源是攀枝花的基石,那么区位就是攀枝花的抓手。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在20世纪60年代初, 中国面临着怎样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内地与沿海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东南沿海地区屡屡被骚扰,中印边界争端不断,与苏联的关系降到冰点……这样严峻的局势下, 国内不得不加强国防,对沿海地区的各类资源进行转移。

三线建设是我国工业化道路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标本。“百里钢城”是在特别时期特定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可以说是三线建设选择了攀枝花,时代选择了攀枝花。

04、 攀枝花的过去和未来

阳光花城、康养胜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2020中国避暑名城、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第8位……现在攀枝花承载的身份,很难将他和“百里钢城”这个工业气息浓厚的标签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三线建设”是攀枝花过往的一段特殊的历史,那么今天这段历史已经成为了一代人共同的回忆,甚至抽象为三线建设的文化遗产。

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攀枝花(为什么选择了攀枝花)(7)

三线建设给攀枝花留下了些什么?

对于中国工业史来说,攀枝花有全国最大的露天钒钛磁铁矿山尖铁矿,有全国最大的独立煤矿宝鼎煤矿,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地下火力发电厂503地下战备电厂,有全国最大的木材水运遗址金沙江雅砻江水运遗址,还有中国在20世纪建成投产最大的电站二滩水电站。

对于攀枝花成长的人来说,这里有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有攀枝花建设总指挥部遗址,有渡口吊桥、密地大桥、老邮电所、大渡口电影院、渡口火车站,还有攀钢一号高炉、兰尖平硐、兰尖铁矿矿床等一系列的三线建设遗存,其中许多三线建设设施还在生产使用,伴随着他们长大。

三线建设崛起的城市攀枝花(为什么选择了攀枝花)(8)

对于年轻的朋友来说,三线建设带给攀枝花的是历史遗产,是文化遗存,也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体验。

走在攀枝花这个 “中国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城”里,你可以通过湾丘“五·七”干校旧址、十三栋招待所旧址、刘家印子房这些三线建设遗产,想像出当年热火朝天的场景。你也可以到当初决策建设攀枝花的大田会议旧址了解特区体制的历史。

或许很多年轻的朋友无法想象400多万人在这座城市夙兴夜寐的场景,无法想象1100个相继开工的热火朝天场景。对于他们而言,攀枝花就是一个阳光花城。冬天的时候,在攀枝花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仿佛祛除了一个寒冬的阴冷气息。攀枝花就是一个康养胜地。有若有闲的时候,到这里泡一个温泉,骑马露营,登山漂流,好不惬意。

以前攀枝花兴于三线建设,现在攀枝花盛于三线文化。

无论如何,三线精神已经成为了攀枝花的精神符号和特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