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说:“天下清明,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不清明,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掉的;由大夫决定,传至五代很少有不失掉的;如果是家臣操纵了政令,那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掉的。天下清明,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清明,老百姓也就不会非议政治了。”

“天下无道”指的是周天子的大权旁落,诸侯自己制礼作乐,讨伐敌国。进而,到了春秋中晚期,诸侯国的大权也旁落,由大夫和家臣来操纵政令。

论语季氏篇16-13(论语通读季氏篇)(1)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说:“鲁国的权力从国君手中失去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已经衰微了。”

前面刚说过春秋时权力下移。从历史上看,陪臣执掌权力,没有三世不亡的。这里跟着就讲鲁国的现状。

所谓“五世”,是说的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所谓“政逮于大夫四世”,指的是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孔子这段话其实是一个概括的总结。诸侯国的权力下移卿大夫手里,有些卿大夫,自己的采邑、势力落入家臣手中,也丧失了实际权力。

论语季氏篇16-13(论语通读季氏篇)(2)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假装斯文的人交朋友,同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损害了。”

这是在论交友之道。孔子把人们相互接触交往、结识朋友,分成两大类六种情况。过去有句老话:观其人,先观其友。一个人的周边环境,经常接触什么人,常年和谁在一起,相互之间的影响确实很大。

我们之前说的“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和这里是一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