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大结局是什么(从天龙八部到傅斯年)(1)

最近的阅读情况比较独特。

出差比较多,出差的路上,旅途中,重温了一遍《天龙八部》,三联电子版。

出差到家,洗了澡,睡前看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傅斯年文集之一分部,亦是三联版,最近也读完了。

金庸终究只能作为旅途的快餐,虽然偶尔也有点爽。

傅斯年让人昏昏欲睡,但有些关键议论却让人眼前一亮。

读傅斯年的书,能明白他为什么能有资格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北大的代理校长、49后台湾大学校长。至少他的学问够资格。

金庸和傅斯年,本来八竿子打不着。金庸自是商人,傅斯年自是学者。

商人讲经营和盈利,学者讲见识和风骨。商人的产品只能是商品,学者的产品叫传世文本。

所以金庸的作品能风行,傅斯年的作品只能做大学的专业讲义。

我历来不喜欢电子书这种阅读形式,但是金庸的作品完全可以,它给人慰籍。但傅斯年作品在手机上不堪读,须得抱着纸质文本,正襟危坐,它给人幽深的见识。

印象中金庸的形象和颜悦色,正是商人风格。傅斯年有一个外号,叫傅大炮,在蒋介石面前翘二郎腿,正是学者本色。

傅斯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虽然有残篇,未终章,但是他彻底讲明了一个东西:

“我们要用先秦的材料,而这些先秦的材料是汉人转手送给我们的;偏偏这些汉人又不客观,以他们的主意去取、整齐、添补、更文字、造章句。我们若不先看看这层遮蔽的云有多深,能即用这些材料吗?”

想一想,我们中国的所有传世文献,既经秦世之乱,又无一例外地在汉朝被“整理”了一遍,我们还能从先秦往下读吗?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演义》里聂绀弩的序,谈到 “儿子产生老子”的现象,比如曹操被称为“魏武帝”,是他儿子曹丕称帝的结果,曹操一生从未称帝。如果曹丕未能称帝,那么魏武帝这个名号就不会产生。正是儿子产生老子,后来者改写历史。

汉朝改写了先秦史,包括先秦文学和哲学。

我们读中国史,应该从汉朝着手,向前向后看。向前看要特别注意史料的篡改。

篡改历史也不是新鲜事,每朝每代发生,是历史研究者的必经之路。以读金庸的方式读历史,肯定不得其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