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看到“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时候是多大年纪了我只记得应该是在一部老电影里面(我猜是老版的电影《燕子李三》)看到一副匾额上面写着这四个大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糊涂人生要醒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糊涂人生要醒悟(在觉察中失去)

糊涂人生要醒悟

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看到“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时候是多大年纪了。我只记得应该是在一部老电影里面(我猜是老版的电影《燕子李三》)看到一副匾额上面写着这四个大字。

那时候太小,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糊涂有啥难的?傻乎乎的不就好了?

但是心里又隐隐约约觉得可能没有那么简单——不然人家怎么会郑而重之的写在匾额上面,电影里好像还把这“难得糊涂”说成了一种好像很高境界的感觉?

这么些年过去了,其实也没有很认真的思考过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即便间或有些瞬间想起来了,也是简单的把难得糊涂理解为装糊涂或者和稀泥之类的感觉,心中很是不屑。于是就这样放下了。

回首那么多年的人生,从出生开始,聪明的小孩总是会得到大人们更多的夸奖。上了学后,老师也更喜欢聪明的学生。即便是犯错的时候,也希望错的明明白白。

后来上了大学,学了心理学。心理学里更是强调要时时觉察自己,不能含混不清,甚至连情绪都要有清楚的觉察与分层。

所以一直以来,我似乎在任何情况下都在提醒自己要觉察,要清醒。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经常会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如刚进入社会找工作时遇到了传销组织,我因为多年的心理学的学习,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他们是怎么对人进行洗脑的。而我就可以不被他们蛊惑,而误入歧途。

但是与此同时,这种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保持觉察和清醒的状态有时候也会带来很多不好的现象。最突出的其实就是对于事、物、情难以做到全身心的投入。

具体来说,就是当工作时领导给大家画蓝图的时候,我会觉得又是在画饼,我不用当真。因为不当真,自然也提不起太多的干劲去配合公司完成相应的业绩。于是变相的验证了我自己心中认为的,公司领导只是在“画饼”的判断。

再比如去参加学习时,总是带着倾向于去观察老师理论中的不足和疏漏。当老师带领活动的时候也尽量不参加。因为觉得我才不会“上你的当”,上去活动了不就是等于被你“催眠”了吗?我可知道你们的套路!可是我却忘了,在拒绝“上当”的同时,我也拒绝了“体验”。

更有甚者,在感情中也很容易因为要保持所谓的“觉察”与“清醒”,常常因为双方的一次冲突,然后“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是跟哪个情结有关?对方的情绪又是跟哪个情结有关?然后重点就放在了如何解开彼此情结身上去了。甚至还美其名曰,我们处理情结问题是在治本,这是我的觉察啊!可是情结哪有那么容易解开?于是感到无能为力,进而觉得也许分开是对双方都好的事情。

这是情侣间该做的事情吗?

在我活得越来越“清醒”的时候,我却觉得我生活得越来越痛苦——事业不顺利,感情不得意,怎会不痛苦?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也曾找过自己信任的老师去请教:“佛洛依德不是说过,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情结所在,我们就不会被这个情结所困扰了吗?为什么我现在知道我是被什么情结控制着,但是依然还是会被影响呢?”

老师说:“因为你现在的知道,不是真的知道。”

于是我糊涂了:“我是真的知道啊!不就是什么什么情结吗?”

老师依然很坚定的说:“不,你不知道。”

这下是真糊涂了!

人生中难得的糊涂了一次!

这就是我想说的难得糊涂吗?

并不是的。

我真正想说的是,在那么“清醒”的人生中,就在最近,有那么一次。我失去了我所谓的“觉察”,我甚至不记得当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觉。我唯一记得的就是当时的事情发生过后感觉,是一种久违的通透的感觉。这种感觉我很想用酣畅淋漓来表达,但是又觉得这个词汇会让大家误会成一种如黄河决堤一样的那种爆发。

我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词汇来描述那种感觉。

可能更像是山涧的小溪,河道不宽,却也不窄。水流很急,却只让人觉得欢快。沿途也会偶有一两个石块阻住水流的方向,却反而更增加了旅途的乐趣。

如果放在以前,参加类似的活动,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去觉察自己当下的感受。但是每次这样作的时候,其实往往不只是“觉察”本身而已。更容易发生的事情是自己会被这种所谓的“觉察”带进一种情绪里,一种状态里,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而这一次,我似乎没有那么强的“觉察”了。在事后分享的时候,我唯一记得的感受就是,我其实还是很紧张的,也会有不自然的时候。但是这些感觉就像刚才说的溪流中的小石块,不但不会影响水流的欢快,反而更增添了一种“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美感。

这一刻我必须得承认我是“糊涂”的!

但是很奇怪的是,我不再因为这种糊涂而责怪自己。相反得到了一种久违的喜悦——就像小时候玩童年游戏的那种忘我的感觉——因为“糊涂”而忘我,因为忘我而投入,因为投入而得到了游戏本身最大的快乐!

在这样的“糊涂”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允许”、一种“接纳”。

这感觉就好像是我以前一直认为只有“觉察”的、“清醒”的孩子,才是可爱的,才是好的。于是拼命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但是,现在那个不那么觉察、不那么清醒的孩子终于被允许出来了——原来这样的我,也很可爱!

于是我突然意识到,也许真正的“难得糊涂”并不是装糊涂,更不是和稀泥!

它是一种允许,允许这个人、这件事有另一种可能的方式存在或者发生,尽管不一定符合传统意义的美,但是一样可以有他自己独特的魅力。

说到这里,我想起我的来访者跟我提到的一件事情。他说有一次他的朋友跟他吐槽说,工作上的事情很烦人。自己好不容易翘班去逛街,结果工作上的事情还一直找他。他很生情。

我的来访者告诉我,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告诉自己朋友说,朋友不该翘班。因为翘班别人找你也是应该的。

但是他现在不会了,他现在会顺着朋友说,是啊,遇到这种事情真是很讨厌啊。

于是他们关系更好了。

我的来访者告诉我说,原来不用事事都那么是非分明的。他这样做得时候其实也不是为了让彼此关系更好而故意委屈自己去做这样的回应。他只是突然意识到,他的朋友其实只是想要得到一些理解和支持而已。作为朋友他也愿意给出这样的理解和支持。

至于这件事情本身对与不对,难道他的这个朋友自己不知道吗?

在这个故事里,“难得糊涂”还表现了另外的一个内涵,就是“信任”——信任每一个生命都有能力对自己负责。

我的来访者就开始在这种别人看来的“糊涂”里面既允许了他的朋友去真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信任自己的朋友能够在未来作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这才是他们关系变得更好的原因。因为他的朋友在他这里感受到了允许和信任。

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种“难得”的“糊涂”虽然看起来可能不那么“清澈”,不那么“觉察”,但是却让我们更像一个人,拥有一个更鲜活的人生!

这样的“糊涂”难道不难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