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小儿学古诗(读唐诗三百首6望岳)(1)

这是我立下 Flag,开启学习《唐诗三百首》计划的第6首,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原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简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因为泰山的分割)判若早晨和晚上。

那升腾的层层云气,涤荡着我的胸襟;睁大眼睛,眼角几乎都要瞪裂了,远望归鸟回旋入山。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那些渺小的群山。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是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它们以泰山为界。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

造化:指创造、化育一切的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zì):决:裂开。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

这首诗读来大气磅礴、豪情万丈,似乎有些不像杜甫的作品吧?我们印象中的杜甫是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是忧国忧民的,是深厚沉重的啊!怎么突然就画风一转了呢?

原来,这首诗创作于杜甫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他虽然刚刚经历过一次“高考落榜”,但是他年轻呀,而且家境尚好,父亲在山东做县令。这是他去探望父亲,路过泰山游览时作的。而且时值盛唐,没有安史之乱,没有颠沛流离,血气方刚的杜甫写出如此激情的诗歌,就很正常了吧?

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每一首诗的时候,都要采取知人论事的态度。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之后,才能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涵。

诗歌以“岱宗夫如何”设问句统领下文,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全方位描写了泰山巍峨峻秀、气势磅礴的景象,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凌云壮志,极为铿锵有力。诗句虽然历经千古,依然熠熠闪光,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它其实出自孟子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极富启发性和象征意义,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也表现出诗人的博大心胸和不畏艰难的气魄。读来令人情绪激扬、精神振奋,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首壮怀激烈的豪迈诗作,开心的时候读它,更加意气风发,情绪低落的时候读它,必能拓展心胸、昂扬斗志。厉害了,我们的诗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