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观看文光读《论语》,我会每天为大家讲解一句论语和大家一同体会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与人生金句?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论语与人生金句(文光读论语每天学一句)

论语与人生金句

欢迎观看文光读《论语》,我会每天为大家讲解一句论语和大家一同体会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我为什么要讲《论语》,因为曾见到过这样的言论:我们民族学习儒家上千年,到了清末还是一样落后挨打,没有用。

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原因是我们国家虽然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可是以前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敢让人民大众学习文化知识,更不敢让百姓们有思想。

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人民群众连识字的都很少,更别提学习文化了,偶然有几个学习文化的人也很少能学懂圣贤真智慧,更别提有什么运用了。

就以清朝为例,知乎作者“峥嵘岁月”曾谈及他们湖南某县的县志记载,直到乾隆年间,他们县私塾只有一所,并且朝廷还有严格限制,谁不经允许开私塾,斩立决,家学所授课业,不符合者,斩立决!导致他们县文盲率降到一个可怕的地步,俩村人口五千以上,找不到一个会写名字的人,平均识字率不到千分之一。

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以网上能查到的最低的数据来看识字率也可达到7%,日本古代中央集权远远不及中国,他们还处于藩国联盟制度的一种体系中(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时代),因此同样都是学习儒家文化,两国在近代的表现却呈云泥之别。

如今时代我们虽然识字率上去了,但是人们普遍对于传统的儒家学说了解很少,大多数人对儒学也只是存在一些应试教育时的刻板印象,根本谈不上了解。

学习儒家学问在我看来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如今社会物质极大地丰富,我们不再为衣食问题所过度担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仍然会充满焦虑并不幸福。古人有言: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如今的情况是物质上充足了,但是精神上却很缺乏。学习儒学你便可以体会人生意义,脱离低级趣味,知晓生活之真快乐。如今的人大多习惯上就去学习西方人的思想,习惯上用西方人的态度风格看待问题与事物,其实我们有我们的风格,并且在我看来我们的思想更谨慎更严肃也更正确。想要真正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不妨就先从这部大家都听过的《论语》学起,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和我一起认识我们的文化思想,感受我们传统文化思想里的深刻智慧。

今天来看《论语》中的第2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非常有名,是《论语》中普遍为人所熟知的一句名言。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句话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它有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学习吗?要知道孔子那个时代惜字如金,所记的文字往往都是微言大义存在着深刻的道理。因此对于古文我们要句句细品,深刻玩味,这样才能体会到圣贤之意,这句话也是如此。

有一种解释是“有”字在古代通“友”;“朋”字的含义是有凤来仪;“远”在这里指的是深远深邃,境界高深;“方”指的是向往的地方;“乐”是指盛世之景象,繁盛之意。

按照这样的说法,这句话的翻译就是:思想深邃的朋友,带着恢弘的气象从我所向往的地方如凤凰般降临,天下繁盛的景象不是也很快就要到来了吗?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解法。

我个人对这句话的含义还有着一些独特的体会:在人生中除去工作协作所需的同事,上学时期一定会交往的同学以及自己的家人之外,(上述的三种情感都是利益所需或不得不接触的人,儒家追求的都是心灵上的纯洁之情,任何与利益有牵绊的感情都不能算)人还需要一种感情就是知己。如果有这样的人来到自己身边,这当然是非常快乐的事情。这种情感并不常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稀缺的情感,也是人们少有的一种真乐。

人在精神上的畅快,其实无非就是《论语》中的前两句,学习之乐与知己之乐,我姑且将之称为“君子之乐”,如果你拥有这两种乐,那么你大概也算是君子了。

我曾看到一本书《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里面对毛主席最后的时光有着许多细致的描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处便是毛主席晚年时代的孤独。毛主席作为古今少有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晚年是已经很难再找到能理解自己并同自己能在同一思想高度对话的友人了。周总理算是一位,有一次毛主席和周总理一同在一个地方养病,两人在百忙之中有空相见非常不容易,于是两位老人竟交谈一夜而未眠,我想这大概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吧!

今天的讲解到此为止,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探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论语》一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点击下面查看上一篇文章

文光读《论语》每天学一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