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天一阁所藏的《兰亭序》拓本,原件为唐太宗时的贞观年间石刻本。经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的石刻之后,在清初时,又经阮元的摹本重刻。

有人说,这件碑拓为现传《兰亭序》中最早的原本,意思是比较接近王羲之的原作。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大体上是可行的。在我的记忆中,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这三人的唐墨本,似乎是最早的《兰亭序》临摹本了。而天一阁的这件摹刻本上,赫然刻有"贞观"的印鉴,显然是来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同时期摹本了(应该不是虞、褚两本,因为没有摹写人的落款)。

据相关的历史记述来看,这件《兰亭序》的原本,最早是为石鼓上的刻本。传说"石鼓文"最早发现并保存下来的是唐朝,故无论后来的传摹作者如何,原为石鼓形式保存下来的刻、拓等本,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珍贵的。该刻本中虽无虞、褚摹写等说明文字,但有唐初贞观(627-649)、北宋政和(1111一1118)、宣和(1119一1125)、南宋绍兴(1131一1162)年间的元号印鉴,是传承性链接的一种考证。即该拓本的较早石件原刻,大约是在宋绍兴年间刻之(称为元年石铭)。而且该石刻原件,还经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的家藏和重刻。印鉴是该件的流传史,也是传承有序的断代根据。一般来说朝代印证能不断的尤为珍贵。

这里就得说说了现收藏者宁波天一阁的历史了。天一阁,明代兵部侍郎范钦的藏书楼。范钦一生爱书,每到一地皆会搜寻珍贵的典藉,故明时的天一阁,就已有藏书七万多卷了。现天一阁为全国文保单位,已有珍贵阁藏图藉三十多万件。其中不乏孤本、稀帖,这件清时拓帖,原件为清早内阁大学士阮元的重抚刻石。因为它可上溯到晋王羲之《兰亭序》字迹,在唐朝贞观年间的石鼓刻文,所以文本已极为珍贵。

其实碑、石、帖的源作者字迹,能传承下来上千年的都很不容易。由于它们相当于是原作者的真迹,故纵然是后人的仿本(临摹或双钩填写)、写本(真迹或伪本)、刻本(石竹木上)、影本(民国始)等区别,都仍是爱好者们的眼中珍贵物。其中印章是最原始的根源性因素,而现在能找到唐印的传承件,早已非常稀少的了。至于墨本的真迹,是宋朝以上的都极珍贵(纸寿千年物理所限),我们常说这字是唐朝的、这碑是宋代的,实际多指摹原件的出处。纸易毁损,石会风化,只有经过后人的接力性重刻、重写(书或建筑也是如此),才能千年之后仍让后人能够看到。

最后谈谈阮元,清1764一1849在世。江苏仪征人,乾雍嘉三朝阁老,官至太傅、大学士(文人最高等级),曾为浙江巡抚。该块王羲之的《兰亭序》重刻碑,即是他的主因功绩。因为他一生爱好文学、保护稀有,故会有此在心一举。

王羲之兰亭序值得收藏(最早的兰亭序天一阁刻帖小述)(1)

米芾、政和、宣和印

王羲之兰亭序值得收藏(最早的兰亭序天一阁刻帖小述)(2)

贞观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