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箱通常由巢框、箱体、箱底板、箱盖、副盖、隔板和巢门档等部件和闸板、隔王板等附件构成。现以朗氏活底蜂箱为例,讨论蜂箱各部件和附件(闸板)的设计与制造技巧。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1)

1、巢框 

巢框的设计主要考虑巢框框条的结构、巢框是否带蜂路间隔装置和框条组合的方式等问题。

巢框的框条 巢框为一个由上梁、下梁和两侧条构成的矩形框架(图2-32)。

巢框上梁的两个端部延长成框耳,用于把巢框悬挂在蜂箱内。上梁的腹面通常设计有上巢础时用于固定巢础的结构。目前上梁腹面用于上巢础的结构主要有单槽、单槽加契条和双槽加契条的三种设计(图2-33)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2)

双槽加契条结构的上梁系在上梁腹面中心线和其边上纵长各刨一条宽 3 mm 、深 6 mm 的矩形槽,并配上一条断面为等腰梯形的契条而成(图2-33 C)。上础时,巢础上边缘嵌装入中心槽内,然后将契条挤进其边上的槽内,使两槽之间的木头挤紧中心槽内的巢础固定。这种结构的上梁加工较费时,仅美国等少数国家采用。

此外,在西方蜜蜂的饲养上也有采用无固定巢础结构的上梁。这种上梁的腹面是平的,上巢础时采用压边器把巢础压粘在上梁腹面,或采用蜡管固定器和熔化的蜂蜡把巢础粘固在上梁腹面。

巢框的侧条有带蜂路间隔装置的和无蜂路间隔装置两种型式。

带蜂路间隔装置的侧条系将侧条的上部扩大形成蜂路间隔装置,具这种侧条的巢框称霍夫曼巢框(见“蜂路巢框”)。带蜂路的侧条其两端通常设计有槽口,以在巢框组装时与上梁和下梁接合。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3)

无蜂路间隔装置的侧条其两侧一般不扩大,且不设计槽口,但巢框侧条的纵长中心线上一般必须设计有2~4个直径约为1 mm的小孔,供巢框上础加固巢础和筑造巢脾。小孔的位置和中心距视巢框的高度而定。

巢框的下梁有单条、单条开槽和双条组合等三种结构。

单条的下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被普遍采用(图2-34 A)。

单条开槽的下梁系在下梁顶面中线纵长开一个宽为3 mm 、深为6 mm 的槽构成(图2-34 B)。

双条组合的下梁系由两条细木条相间3~5 mm 构成(图2-34 C)。巢框的下梁开槽或留出间隙,其作用在于当巢框内采用满框的巢础时让巢础部分延伸入槽或间隙内,避免被下梁顶住而使框内整个础面发生拱曲,以确保造出的巢脾表面平整。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4)

蜂路巢框 具有蜂路间隔装置的巢框称为“蜂路巢框”(图2-35)。采用蜂路巢框的好处是:蜂箱内脾间(或框间)蜂路间隔准确划一,造脾时可获得平整的巢脾;饲养管理方便,可以数个巢框一组同时提起或在蜂箱内移动,提高工作效率;蜂场内短距离移动蜂群箱内巢脾无需装钉。

  目前,养蜂生产中较流行的两种蜂路巢框是通过加宽侧条作蜂路间隔装置的 Hoffman蜂路巢框(图2-35 A)和采用金属距离卡作蜂路间隔装置的蜂路巢框(图2-35 B)。金属距离卡距离巢框具有制作简单、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我国大多数蜂场和国外一些蜂胶较多地区的蜂场都普遍采用这种蜂路巢框。

近几年,意大利的一些养蜂场还采用一种塑料蜂路间隔装置套在巢框侧条上,加钉固牢,形成蜂路巢框(图2-35 C)。这种蜂路巢框制作简单,使用方便,较有发展前途。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5)

  此外,美国的一些养蜂者还喜欢采用一种框耳周围留有蜂路的短上梁巢框(图2-36)。这种巢框的框耳比普通巢框的短一个单蜂路尺寸的长度,使得框耳端部与框受间隔一个单蜂路的距离,这样在提脾和插脾时不易压死蜜蜂。框耳缩短后,在框耳的端部钉上蜂路间隔装置,以保持框耳端部与框受之间的蜂路结构,同时避免巢框向一边偏移导致框耳脱出框受而滑落。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6)

巢框的组合方式 巢框的组合方式与框条的设计有关,通常有平面钉接、活榫接合和组装接合三种。

平面钉接用于无榫头框条的巢框的组合(图 2-37)。其方法是直接采用圆钉把各个框条钉接起来。这种巢框组合方式被普遍采用。我国采用的巢框均采用这种方式组合。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7)

活榫接合用于带榫头框条的巢框的组合(图2-38)。带榫头的框条组合成巢框时,只要把框条与框条间接合处的榫头插入槽中,即可构成牢靠的巢框。这种方式组合的巢框在国外较常见,我国20世纪40年代前也曾采用,其后因框条制造费工费时而逐渐被淘汰。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8)

组装接合用于组合式框条的巢框的组合。组合式巢框(图2-39)的侧条采用塑料制成,具框耳结构,且上部两侧扩大成蜂路间隔装置;上梁和下梁采用木材制成。组装巢框时,将上梁和下梁分别插入侧条相应的槽孔中即成。

在框条组合成巢框时,无论采取那种组合形式,都要求组合成的巢框平整、端正,以便巢框上线上础和造出平整、完美的巢脾。

2、箱体 

蜂箱的设计和制造,主要应考虑箱体前后壁的框受、扣手、板材的拼接,箱体的接合方式等问题。

框受的设计与制造 框受是箱体前后壁内面上口沿、供悬挂巢框的“L”形槽状结构。有无蜂路框受和蜂路框受两种形式(图2-40)。无蜂路框受的槽宽10 mm ,深度等于框耳厚度与上蜂路之和。蜂路框受的槽宽为10 mm ,深度等于框耳厚度、上蜂路与单蜂路之和;在框受处钉一条长度与箱体内宽相等、宽约20 mm 的铁引条,并使其上边缘高出槽底一个单蜂路的距离构成。箱体上采用蜂路框受,既可避免巢框插入箱内时压死滞留在框受上的蜜蜂,又可防止框耳被蜂胶粘于框受槽底,便于提携。但在中蜂箱的设计上,由于中蜂抗巢虫力弱,框受不应采用铁引条,以减少巢虫藏身的场所。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9)

在养蜂生产中,为了使无蜂路间隔装置的巢框在箱内能保持适当的间隔,还常常采用榫状铁引条来取代常规的铁引条。榫状铁引条(图2-41)相邻槽口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巢脾中心距,当巢框搁置于槽中时巢框之间能准确地维持一定的蜂路。这不但完美地解决了单、双刀割蜜盖机要求无蜂路巢框配合使用和饲养管理上要求巢框在箱内保持一定蜂路间隔的问题,而且对解决转地蜂群箱内巢脾固定的问题也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10)

扣手的设计 箱体设计扣手,便于养蜂者搬动蜂箱。扣手一般设计在蜂箱的前、后壁外侧中心,距箱体上口沿约80 mm 处(图2-42),通常凿一长80 mm 、宽20 mm 、深10 mm 的凹槽形成,有的在箱体四壁或两侧壁的相应位置钉上横木构成。但具护框的箱体,其护框可兼作扣手,所以不再另行设计扣手。

箱体板材的拼合 制造蜂箱箱体通常要求采用板面较大的板材,当板材达不到所需的宽度时,可采用两块板拼合。在蜂箱制造上常采用较为简易的裁口拼合法拼板(图2-43)。方法是:将板材要拼合的两边缘刨成“L”形槽,并在其间加两个契子(一般用竹制契子),涂上胶水后拼合。这种拼合法还适用于箱盖板、箱底板、隔板和闸板等部件板材的拼合。

采用这种拼合法拼板时,应注意两块板材的木质和表里要基本一致,使板面拼合平整,避免翘曲。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11)

箱体的接合 箱体的板壁通常以直角多榫接合(图2-44 )。方法是:将两片要接合的板壁端部分别凿出成排的直榫榫头和与之相匹配的槽,然后上胶接合。这种接合的榫头制作简单、接合强度大,普遍用于箱体的制造。在蜂箱的制造中,直榫的宽度通常为30~40 mm,接合时除了上胶外还需加钉固牢,以增加箱体的强度。

  在制作榫头时,侧壁板上端与前、后壁板的框受接合处的榫头应设计成凸榫,且榫头宽度应不少于40 mm ,以盖住框受的槽口。

  此外,在板壁接合时,应避免箱体相邻两个板壁的拼合处在同一个高度上,以防出现箱体上、下部脱开的现象。同时要注意采用拼合的板材时位于下面的拼合板材的槽口应朝向箱外,以防雨水顺拼合处的缝隙渗入箱内。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12)

3、箱底板 

蜂箱底板的设计有两种(图2-45):一种是与箱体完全分离的活动底板;另一种是与箱体连成一体的固定底板。这两种底板在国外均有采用,但我国基本上都采用固定底板。

活动底板 通常由一块底板嵌装在“U”形框架中而成(图2-45 A)。活动底板的框架采用厚度与箱体板厚度相同的板材制作,两侧框条与后向框条以明燕尾榫接合,框架内面有一宽16 mm 、深10 mm的槽供嵌装底板。底板采用厚度15 mm 的板材裁口拚合而成。活动底板两面的框架分别高出底板板面10 mm 和22 mm ,当箱体叠加在其上构成底箱时,底箱的下蜂路为15 mm 或27 mm,可通过翻转活动底板改变底箱下蜂路的大小。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13)

  活动底板的宽度与箱体的外围宽度相同,但长度比箱体的外围长度增加50 mm,即蜂箱巢门口的底板向前伸出50 mm,作蜜蜂进出巢门的踏板。蜂箱的踏板不宜设计得过长,一般认为踏板伸出箱体50 mm为宜。踏板过长,不但会增加蜜蜂进出巢的爬行距离,造成巢门口蜜蜂拥挤,影响蜜蜂进出巢的速率,而且会加大蜂箱在堆放贮存空间,尤其在转地放蜂蜂群运输装车时更是如此。

  在中蜂蜂箱的设计上,应针对中蜂好咬旧巢脾和清理蜂巢能力差的弱点,采用活动底板,以便于清理蜂箱底板的蜡屑和污物,防止巢虫滋生。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14)

  此外,在制造底板时,底板前向第一块板材的宽度至少应在100 mm 以上,使底板的拼合处不露出箱外,以免拼合处遭雨水侵袭而损坏底板。

固定底板 通常钉固于箱体上形成(图2-45 B)。即把箱体的两个侧壁和后壁下部延长约20 mm ,然后把底板直接钉固在箱体下口,并在底板下面两侧各钉上一条长度与底板相同、宽度为30 mm、厚度为20~30 mm 的木垫条构成。底板伸出箱体的长度和底板前向第一块板材的要求均与活动底板的相同。固定底板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省时。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15)

4、箱盖 

是蜂箱最外的一层保护盖,用于遮日避雨,保持箱内温、湿度和保护箱内蜂巢安全,所以,要制作得非常紧密,不漏水。箱盖有平式的和“人”字形的两种(图2-46)。

平式箱盖的箱顶板是平的,便于蜂箱重叠和运输,世界各地养蜂场普遍采用。“人”字形箱盖的顶板形似屋顶,呈 120°角向两侧倾斜。它虽不便蜂箱重叠和运输,但便于御水,且顶板下方的空间较大,有利于夏季隔温,冬季填装保温物保温,适于定地蜂场使用。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16)

平式箱盖由顶板、盖框和垫木构成。顶板采用厚度为15 mm 板材制作;盖框采用与箱体壁板同厚的板材通过直榫接合制成;垫木由长度与箱盖内长相同、宽度为30 mm 、厚度为10~20 mm 的木条制成,盖内两侧紧贴盖板各钉一条。箱盖的大小视箱体、垫木厚度和套盖入箱体的深度而定。一般地说,箱盖的内长和内宽应相应地分别比箱体的外长和外宽大10 mm ;箱盖的内高取决于垫木厚度和套盖入箱体的深度,通常要求箱盖要套盖入箱体30 mm 。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17)

为了保护箱盖顶板,国外的箱盖通常在顶板上覆盖镀锌铁皮,并在铁皮外表涂上白色或浅色油漆,以反射阳光。有试验认为,在烈日下,箱盖涂成白色的蜂箱箱内温度可比涂其它颜色的低约 5℃。在我国,蜂箱通常采用较经济的油毛毡取代镀锌铁皮以御雨水,但油毛毡色黑会大量吸收阳光,使箱内过热,而且易损坏,所以不是理想的代用品。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18)

5、副盖

 由一块木板与边框构成。木板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与箱体的长和宽相同或略小1~2 mm 、厚度为10 mm ;边框钉在木板一面四周边缘,宽度与箱体壁厚度相等,厚度为10~20 mm (图2-47)。可根据蜂群、气候等情况,通过翻转副盖调节副盖内板面至巢框上梁间的蜂路。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19)

  由于饲养管理上的其它需要,有的在副盖的边框开设小孔作蜂箱的上巢门;有的在副盖盖板上装置脱蜂器构成脱蜂板,采蜜时可用于脱蜂,一物两用。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20)

6、隔板

采用厚度为10 mm 的木板制成,其宽度和高度分别与巢框的外宽和外高相等。有的在隔板一面或两面的两侧边缘钉上长度与巢框高度相等、宽度为10 mm 、厚度为4 mm 的木条作为蜂路间隔装置(图2-48),以防在使用中挤死蜜蜂。

7、巢门档与巢门板

巢门档 用于活底蜂箱。采用长度与箱体内宽相等、宽度和厚度均为22 mm 的方木条,在木条的一面中央开设一个165 mm×10 mm的大巢门,并在与之相邻的一面的一侧距端部50 mm 处开设一个50×8 mm 的小巢门制成(图2-49 A)。使用时,横向嵌装在箱体前壁正下方的底板上。调节巢门通过翻转巢门档来实现。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21)

巢门板 用于固定底蜂箱。固定底蜂箱的巢门板一般都设计成闸式,即在底箱前壁的两下角装置有巢门板滑块,巢门板插在滑块提供的槽内使用。巢门板的长度视箱体的宽度而定,宽度约为60 mm。它采用厚度为10 mm 的木板制成,在木板一边的中央开设一个60 mm×10 mm、配有活动小木块的巢门,也可在木板的两端距端部约70 mm 处各开设一个巢门(图2-49 B)。巢门的大小可通过小木块调节。

蜂箱设计原理(蜂箱各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巧)(22)

A 巢门档 B 巢门板

闸板 形似隔板,宽度和高度分别与底箱的内长和内高相等,系采用厚度为10 mm 的木板制成(图2-50)。闸板上部两端凸出部分的长度和高度分别与框受的宽度和深度相等。

蜂头领 水泥蜂箱制作及使用技巧

养蜂技术 养蜂知识五百问 概况篇(19-25)

养蜂技术 养蜂知识五百问 概况篇(14-18)

养蜂技术 养蜂知识五百问 概况篇(10-13)

养蜂技术 养蜂知识五百问 概况篇(3-9)

养蜂技术 养蜂知识五百问 概况篇(1、2)

蜜蜂养殖技术 养蜂五十名词解释

养蜂技术 越冬蜂死亡及原因

蜜蜂养殖技术 细说盗蜂(下)

蜜蜂养殖技术 蜜蜂群体生物学特性(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