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介绍了中华诸子百家与佛教禅宗一脉,迫不得已采取的“因材施教”“应变无穷”等教化法门。其中的道理又可归纳为“任何问题,都有恰如其分的解决方法”。这便是儒学完美解决各类问题的原则“时中”。亦是禅学“不离两边,不即两边”的统摄法门“中谛”。同时也是道学达成“无为”需要均衡把握的两种相成法则中的“守中”原则(另一种原则是“抱一”);同时也是古希腊哲学奠基人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中道为贵”。

因此,梨花认为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真理,但却缺少使人们笃信真理,领悟真理,践行真理的正确方法。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文艺复兴”以来近六百年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人类文明不但对世界的本质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并且还建立了认识形象规则的几何学,与认识数字规则的数学。已然具备了解读上古“象数”文化的基础。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悟道心得(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

为何如此说?因为鲁国史书《春秋》中记载:“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悟道心得(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2)

既是说,“龟”指形象或景象,“筮”指数量或数字。并且古者认为,事物产生之后便会产生相应的形象或景象(物生而后有象)。产生相应的形象或景象后,又会滋生出变化(象而后有滋)。滋生出变化后,又会产生出可供运算的数量或数字规律(滋而后有数)。比如某人,一秒钟之前展现出的景象是站在大树的左侧,而一秒钟之后展现出的景象又是站在树的右侧。那人们便可以通过分析比较两幅景象的不同,得出这人在过去去的一秒钟内,从大树左侧,运动到了大树右侧的事实结论。再通过不同比例的尺,换算出本次物理现象的“运动时间”与“运动距离”等数据。

梨花认为,这才是古学象数文化的真相,说白了就是以数字的变化规律,表达事物景象变化原理的规律。类似于现代的物理学。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悟道心得(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3)

但或许是因为无法抵御的自然灾害的侵袭,文明不止一次出现过毁灭又重建,周而复始的再造过程。因此生活在殷商时期的古代中国人,错误地将上古象数文化误解为“使用龟甲记数占卜”。

殷商人认为,“龟”指龟甲,“筮”指草筮(用以计数的草棍)。于是将意在表达“象数”的“龟筮”,误解为使用龟甲记数占卜。此类误解,便属于着相的一种,着名之象。因为名称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符实,不可因附会其名,而失其意。梨花认为,古圣以“龟”为例,是为了表达大千事物的形象或景象。以“筮”为例,则是为了表达形象或景象下可以记述的数字变化规律。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悟道心得(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4)

并且《春秋》中也说的非常明白“龟指象,筮指数”(龟,象也;筮,数也)。但世人为何还是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误解?因为人性的通病是急于求成,渴望前识先知,奢望不经历过程便能预知结果。因此,在《道德经》中老子告诫世人:“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意在提醒世人,顺应自然的发展变化,脚踏实地,厚道做人。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悟道心得(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5)

如此为“象数”为正名之后,我们还需要为“天地”正名。因为“正名”的概念对明辨是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如果名称的意义模棱两可,讨论此名称下涵盖的内容不但毫无意义,还会适得其反。比如儒学提倡的忠君思想,自古以来的君王有千奇百种,有贤明的,有昏聩的,那么每一位君王都值得效忠吗?孔子又为什么肯定“武王伐纣”的逆君行为?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悟道心得(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6)

在《论语》中,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问题,但《孟子》中却说的非常明白。孟子说,武王伐纣并不能算是弑君,因为周武王杀的并不是自己的君主,而是个只重个人私利,丧失了天下大义的“残贼独夫”。

孟子认为,百姓推举君主的目的是为大众牟利、造福。君主的行为一旦违背此原则,便失去了身为君主的实际意义,便已不能再算是君主。故孟子认为,武王伐纣不能算是弑君。

但其实,孟子为“君王”正名的行为,源于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诲。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孔子,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告诉他首先要正名,明确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比如君主责任义务,臣子的责任义务,父亲的责任义务,子女的责任义务。因为只有明确各个名称下涵盖的基本意义,才能条理清晰的治理好国家。

同理,“天地”的概念如果不能明确,我们又如何证实道法自然,古圣“取法天地”的理论源头?

长话短说,注释第一章时古者“取法天地”的问题已经做过详细阐述。具体内容是,天指上下四方,指宇。地指古往今来,指宙。

既是说,天指空间,地指时间。古者取象效法的天地,既是现代人所说的宇宙时空。

那么庄子说天与地虽然广大,但它们的互化形态却是均衡、对等的(《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

《易经》也说,天地的运转形态是对等、相称统一整体(天行健,地势坤)。

(《说文解字》:健,伉也。伉,对等、相称之象。)

(《说卦传》: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养焉(寓意万物一体。)。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悟道心得(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7)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悟道心得(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8)

但想以现代的科学语言方式,证明空间与时间对等、相称的观点却并不容易,因为两者的物理单位不同。

解决此问题的办法(统一空间与时间的物理单位)第一章也进行过阐述,大体过程是模仿风水学中“飞星通关”的化煞解法,将描述空间距离的物理学长度单位,与描述时间流逝过程的物理学时间单位,集中的某一事物,如某一天体之上。再通过各天体间的简单换算,完成时间单位与空间单位的纯数字化的统一。

以人举例,众所周知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基本的物理属性“体重”与“身高”,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将“身高”与“体重”去单位化,演变为纯粹的数字表达形式?简单,再找另外一个人,使用这人身高与体重作为尺进行换算即可。

如甲的身高为170厘米,体重为70公斤。乙的身高则为160厘米,体重为60公斤。如此便可换算得出,甲的身高,是乙身高的1.0625倍(170÷160=1.0625)。甲的体重,是乙体重的1.16666……(70÷60=1.16666……)的纯数字结论。

但要牢记,这个两个结论都相对乙而言的。

如此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便可以巧妙的绕开“天体物理学“中涉及复杂参照系问题。再也不用费心地去计算某颗天体的运动速度,是相对那一颗天体而言的运动速度。从而揭晓运动的本质。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悟道心得(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9)

简单的讲,我们以地球相对太阳的平均空间距离(1.49597亿公里)与公转周期(356.25天)作为尺。换算其他绕心点同为太阳的天体的平均空间距离与公转周期。如换算火星平均日距(2.2793亿公里),与公转周期(686.97天)。可重新得出火星日距单位2.2793亿公里,相对地球日距单位1.49597亿公里的比值1.52362……(2.2793÷1.49597=1.52362……),与公转周期比值1.88082……(686.97÷356.25=1.88082……)。

如此,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1.52362×1.52362×1.52362)÷(1.88075×1.88075)≈1!

这便是《说卦传》中记载的,证实天地对等、相称形态的方法——参天两地而倚数。既,倚数换算之后,三个空间单位的乘积与两个时间单位的乘积,比值相等。

亦是行星运动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中阐明的天体运行规则——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空间单位的三次方)与周期的平方(时间单位的两次方)之比(比值)是一个常量(相等)。

您一定想不明白,为什么换算之后的天体空间参数连续乘积三次,时间参数连续乘积两次的比较结果会是1?因为空间与时间均衡、对等。还因为古者说过计算天地要按照“天圆地方”(《周脾算经》)。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悟道心得(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0)

何谓“天圆地方”?

天者空间,圆者上下、左右、前后三面六极的球体;方者时间,古往今来,一体两面的平面。

言下之意,空间是三维的,因此称圆。时间是二维的,因此为方。时空或许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复杂,不过是三维体与二维面的交错。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悟道心得(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1)

不信您按照梨花讲述的方法,试一试其他天体的平均日距与公转周期的对比值是否相等便知。但这只是天地双重特性中均衡对等的“中”的一面,下一章我们将揭晓如何计算和谐共存的时空统一特性——“和”!

《中庸》又为何强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悟道心得(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