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七夕节,人们会想到这是中国的情人节,或者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但是其他关于七夕节的内容,大家可能就不太了解了,本文带领大家来看看七夕节的起源和发展,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七夕节的来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七夕节的来历(七夕节的起源和发展)

七夕节的来历

提起七夕节,人们会想到这是中国的情人节,或者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但是其他关于七夕节的内容,大家可能就不太了解了,本文带领大家来看看七夕节的起源和发展。

节日起源

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说的是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此外,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民间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

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节日发展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从人们在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它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桩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七夕节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本文刊登于江西《老友》杂志,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老友》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