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天气晴朗。人造卫星发射塔上竖立着1枚大型火箭。火箭头部装着一颗圆球形的有4根折叠杆式天线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随着火箭发动机的一声巨响,火箭升腾,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了。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

   《科技潮》1997年第11期

乔阿光编译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排名(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1)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排名(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2)

齐奥尔科夫斯基(注1)1895年在《关于地球、天空和万有引力效应的联想》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创造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1903年他的天才著作《用喷气装置研究太空》出版了。这一著作成为他创造卫星的坚不可摧的理论基础,也是他后来一切有关宇宙研究工作的指导。

   科学要求勇敢和毅力。齐奥尔科夫斯基正是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庸人嘲笑他,可他仍然继续工作,致力于研究太空——人类未来的居住地。他利用各种时机和办法提出建造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及由此开始崭新的宇宙新纪元的设想。他证明了这个设想能变成现实,并大力进行宣传。

他的这些思想对后来的火箭专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制造者、发射组织领导者柯罗廖夫(注3)和吉洪拉沃夫(注2)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排名(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3)

吉洪拉沃夫

  吉洪拉沃夫比柯罗廖夫年龄大,他参加过卫国战争,但是年龄并未影响他的计划设计能力。他始终是一个杰出的设计者。在和柯罗廖夫讨论飞机和滑翔机时,他往往把话题引向航空的发展有无极限的问题。他想把齐奥尔科夫斯基书中写的“把飞机的螺旋浆换个地方,就成了喷气式飞机”的设想付诸行动。可是这种想法在当时简直是个幻想。但吉洪拉沃夫却坚信它会成为现实。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排名(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4)

柯罗廖夫

齐奥尔科夫斯基也对年轻的天才的航空设计师柯罗廖夫产生了巨大影响。柯罗廖夫在飞机设计上做出过巨大成就。但读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著作后,他立刻转向搞火箭设计。这使他和吉洪拉沃夫关系更接近了。

他们没有被困难和危险吓倒,坚定地从事着火箭技术研究这一新的冒险事业。他们成为喷气运动研究小组的发起人和坚强核心。在莫斯科沙多瓦-斯巴斯卡街19号大楼的地下室里聚集了许多志同道合者,开始研究火箭和喷气发动机。在他们顽强奋斗下,1933年8月17日在莫斯科的那哈比诺附近发射了第一枚由吉洪拉沃夫设计的液体火箭。

   “但这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还远着呢。”吉洪拉沃夫解释说。他和柯罗廖夫在一起时,不太顾得上考虑飞上月球或火星的事。重要的是使火箭的结构固定下来,解决火箭在地球大气层间的应用,当火箭一个接一个地开始发射后,吉洪拉沃夫也开始考虑地外旅行卫星的问题了。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排名(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5)

火箭的发展

这时在喷气运动研究小组形成了柯罗廖夫学派,这是个大胆探索、勇敢进取的学派,他们研究的火箭技术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获得了苏联全国上下的广泛理解。同时,在研制火箭的工作中,柯罗廖夫找到了从精神上、道德上联系科学工作者、设计者、工人和技师的新形式。他激发了他们成为火箭技术的首创者的热情,教育他们和所有参与火箭研究的人密切合作。沙多瓦-斯巴斯卡大街19号大楼的地下室不仅成了设计局、实验室和试验台,而且也是产生科学和技术、学者和工人的新关系的发源地。在这里他们的思想、感情、意志都统一到解决火箭技术应用的问题中来。在这个氛围中,吉洪拉沃夫产生了设计卫星的思想。

   喷气运动研究小组和列宁格勒空气动力实验室合并后,在它们的基础上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火箭技术研究所。为了制定研究所纲领方案等问题,1934年2月17日火箭技术研究所的负责人克列依缅诺夫和吉洪拉沃夫动身去见齐奥尔科夫斯基。尽管齐奥尔科夫斯基当时身体有病,仍然对组建火箭技术研究所十分感兴趣,对它的组织和物质技术保障及财政状况都十分关心。他提出了那时在他看来是重要的研究项目作为研究所的第一批工作任务。这次见面使吉洪拉沃夫最终选定了自己的目标:造出人造地球卫星,让人类飞向宇宙。

   1934年在列宁格勒召开了第一次全苏平流层研究会。在会上柯罗廖夫和吉洪拉沃夫的报告《用火箭飞行器研究平流层》接触到了用火箭把人送上平流层,送上太空这一重要问题。吉洪拉沃夫描绘了卫星的形象,因而使与会者激动不已。

但从理论到现实的创造,直到战后的1945年才得以进行。首先需要运载工具。吉洪拉沃夫按自己的设想组织了一群专家研究制定有可容纳两个驾驶员的密封舱的高空火箭飞行器。

  吉洪拉沃夫对他的合作者们既不许以荣誉,也未允诺物质利益,甚至他也没有掩饰他们要遇到的困难——危险、失败。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动摇他手下那些热情高昂的人。这是个天才的、勤奋的、勇敢的集体。他们研制带有能容纳两个驾驶员的密封舱的BP-l90高空火箭(可升高到两百公里)方案大大地丰富了火箭科学和技术的内容。后来这一系列内容都在设计宇宙飞船时用上了。

  然而他们的设想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却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科学家的嘲笑,这些人甚至还给吉洪拉沃夫起了个绰号“古怪人”。但吉洪拉沃夫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又自己发起,自己承担风险,组织了一个理论小组,和他们一起研究火箭宇航技术的问题,还组织了一个热心者的特别团体专门研究制造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理论问题。他们工作到很晚,有时深夜还不分手,吉洪拉沃夫带着人到他家中继续计算。在他家里也放着卫星方案的图纸和计算稿,直到制成液体火箭的各部件时,吉洪拉沃夫的追随者们才从“地下”活动中走出来。

  1948年6月吉洪拉沃夫请布拉贡拉沃夫院士在研究所的科学讨论会上给他一个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的机会。虽然布拉贡拉沃夫院士本人非常支持吉洪拉沃夫,却没有立刻作出回答,最终他还是答应了。但同时也预料到有人会反对。

  果然,有些科学家把这个报告看作科幻文艺作品。但柯罗廖夫和格鲁什柯支持吉洪拉沃夫,提议把这项研究列入研究所的计划。1948年7月11日,吉洪拉沃夫再次在研究所科学家扩大会议上作了报告,结果是再次遇到了不理解和嘲笑。

  柯罗廖夫坚持要把吉洪拉沃夫的报告列入炮兵科学院年会的日程表中,布拉贡拉沃夫院士坚决支持。这个报告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当吉洪拉沃夫的研究项目被研究所撤销时,唯有柯罗廖夫没有忘记,为了支持吉洪拉沃夫,柯罗廖夫出了不少力。

  吉洪拉沃夫承受了这一打击,但他相信真理一定会胜利,柯罗廖夫和格鲁什柯出来保卫“卫星组”,使它恢复了活动。

  吉洪拉沃夫在这一期间显出了极大的忍耐性和自我牺牲精神。为了不让“卫星组”垮掉,他和柯罗廖夫一起研究文件,证明吉洪拉沃夫他们的研究工作是正确的,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没有任何问题。1953年柯罗廖夫开始研究多级火箭,吉洪拉沃夫的“卫星组”立刻被吸引过去了。他们证明多级火箭能把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这是苏联第一个在技术上有可能实现的发射卫星的方案。

  1954年吉洪拉沃夫提出了关于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建议,得到了柯罗廖夫和凯尔德什的支持。同年,当苏联政府指示柯罗廖夫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寻找人选时,柯罗廖夫在给苏联部长会议的信中写道:“根据你们的指示,我推荐吉洪拉沃夫同志的报告《关于人造地球卫星……》”。

  他汇报了在制造洲际弹道火箭的基地上已开始了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实际工作。并把吉洪拉沃夫的报告录音作为制造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科学论证的重要文件附在信后。

  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支持了他们。1956年通过了在1957-1958年制造不定向的地球卫星的计划。从1956年2月已开始对卫星提出技术要求。在凯尔德什领导下,苏联科学院做了大量工作,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对科学家和设计师给予了全面的帮助,严格地监督计划和图纸的完成情况。为了调度安排大量的工作,成立了以柯罗廖夫为首的主设计师会议。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和设计师不仅抓洲际弹道火箭的研制工作、抓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工作、抓指挥测量系统的建造、抓干部的挑选、抓新科学实验室和设计局的组织工作,还领导研制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8月21日在他的领导下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火箭P-7。他开玩笑地说:“马准备好了,卫星在哪里?”

  那时吉洪拉沃夫他们正在制造一个简单的只有80公斤重的卫星,称为ПС-1 (即俄语“最简单的卫星”的头两个字母),但这个最简单的卫星做起来一点也不简单,因为全世界找不到和它类似的东西。一切都是第一次,科学家和设计师们常常不得不做出勇敢的决定,每件事都要求勇气加创造性。

  ПС-1是一个用铝合金制造的直径580毫米、重83.6公斤的密封圆球。里面放着仪器和电源。外壳上安了4根天线杆。1957年初柯罗廖夫向苏联政府提出加速研制发射卫星的工作。因为1957年是国际地球物理年,为了在陆地、海洋、大气和南北极进行全球研究,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参加国采用了舰船、飞机、气球、地球物理和气象火箭来研究地球状况。由此也明白了即便发射上千个火箭也未必能把全球情况弄清楚,只有卫星才能进行细致的考察。所以在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扩大计划中包括苏联和美国的宇宙实验室,都开始了发射卫星的准备工作。

  美国新闻界广告性地报道了它的“先锋号”的发射准备情况。一家伦敦杂志说苏联还没有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在美国人眼中还是个技术发展落后的农业大国。6月2号《纽约时报》发表了前苏联科学院院长聂斯缅亚诺夫的声明:苏联完成了把卫星送上轨道的火箭研制工作。6月23日它又报道了苏联将在近几个月发射卫星的消息。而美国人把这看作是宣传,他们不相信苏联的实力,直到9月1日《纽约时报》发出苏联计划发射两种类型的卫星时还未重视。有位漫画家还画了一个俄国熊试图把一根大木棍扔到宇宙中去。

  然而此时在苏联,卫星的发射工作已准备好了。10月4日柯罗廖夫在拜科努尔航天器发射场发出了“全体听令”的命令,于是火焰和浓烟的巨流簇拥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它的运载火箭飞向宇宙,开始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纪元。

   (责任编辑 刘忠枝)

注1: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Эдуардович Циолковский)( 1857.9.17-1935.9.19),苏联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1857年9月17日生于俄国伊热夫斯科耶镇(今属梁赞州)。童年因听觉几乎完全丧失而辍学,14岁以后主要靠自学,读完中学和大学数理课程。1880年开始在卡卢加省博罗夫斯克县立学校任教并开始研究:金属气球(飞艇)、流线型飞机、气垫火车和星际火箭的基本原理等。

  1903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喷气运动理论著作《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十月革命后,他提出了燃气涡轮发动机方案,解决了航天器在行星表面着陆的理论问题等,他一生撰写了730多篇论著。1932年苏联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1935年9月19日在卡卢加逝世。

注2:米哈伊尔·克拉夫基耶维奇·吉洪拉沃夫(Михаил Клавдиевич Тихонравов)(1900年7月29日-1974年3月3日),苏联宇航科学家。曾任喷气推进研究小组组长、喷气技术研究室主任、国际星际航行研究院通讯院士。早年曾研制滑翔机,1930年代开始转入火箭研究,1950年代成为苏联太空计划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注3:谢尔盖·帕夫洛维奇·柯罗廖夫(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в)(1907年1月12日-1966年1月14日),苏联宇航事业的伟大设计师与组织者 ,第一枚射程超过8000公里的洲际火箭的设计者,第一颗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的设计者、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总设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