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先生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在电视剧《觉醒年代》第十九集中只有十几分钟的出场。但我感觉这个演员演得非常好,有气场,看着就像是个有学识,有历练,有理想,有抱负的学者,跟同时代的李大钊先生,陈独秀先生一样,是那时代的先锋,理想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改变那个混沌、黑暗的社会。

邵飘萍的感人事迹(铁肩辣手的革命志士邵飘萍)(1)

邵飘萍的感人事迹(铁肩辣手的革命志士邵飘萍)(2)

左边是邵飘萍的原照片,右侧是扮演者的照片,挺相似。

邵飘萍先生在课堂上跟年轻时候的毛泽东讨论什么是新闻学,毛泽东的一段发言获得邵先生的肯定和赞扬,毛泽东表示:知识博学不是新闻学最重要的,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立场和职业操守,不能人云亦云,要对获取知识加以分析、判断、认证。这些所有中,立场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历史潮流的前面,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新闻人要遵循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努力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抵制利益的诱惑,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课后邵飘萍先生把毛泽东带到自己的办公室,墙上有块牌匾写着:铁肩辣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感觉很震撼,这几个字不就是对新闻学最好的诠释吗。最后还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引导毛泽东向社会主义思想转变。

邵飘萍与黄远生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对新闻有着创造性的贡献:后者创造了通讯这种体裁,后者把新闻采访当成一门学科搬进了北京大学教室;他们都对同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进行过报道;他们都是无党无派的独立记者,没有特殊的权力作为后台;他们对当权者的新闻监督都不留情面,十分尖锐;不幸的是,他们都死于非命,而且遇害时都相当年轻。黄远生年仅30岁,邵飘萍也只有40岁。

邵飘萍的感人事迹(铁肩辣手的革命志士邵飘萍)(3)

邵飘萍的感人事迹(铁肩辣手的革命志士邵飘萍)(4)

左边是邵飘萍的原照片,右侧是扮演者的照片,挺相似。

邵飘萍非常擅长做采访。当时担任民国教育总长的汤尔和十分佩服邵飘萍的采访技巧。他说邵飘萍的厉害就在于"使言者无所遁饰",即采访对象无法回避和搪塞。汤认为中国报业史上,真正能被称为是记者的只有两人,一为黄远生,一为邵飘萍。

这里说一个邵飘萍采访的小故事。1917年,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和国务院总理的段祺瑞经常闹矛盾,史称"府院之争"。为了了解"府院之争"的真相,邵飘萍决定去采访当事人段祺瑞。这个采访的艰巨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原因有二:一是邵飘萍此前与段祺瑞素未谋面,没有交情;二是段祺瑞有一个"传统",不轻易接受记者采访。但邵飘萍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个决定,也是有过权衡的。当时段祺瑞在"府院之争"中占了上风,应该是愿意在报纸上发表见解。于是,邵飘萍选择在一个深夜登门拜访段祺瑞。果然,后者很欣然地接受了采访,两人畅谈到凌晨3点。邵飘萍因此掌握了"府院之争"的来龙去脉。

邵飘萍之死,与奉系军阀张作霖有着直接的关系。

邵飘萍对穷兵黩武的奉系军阀头子张作霖毫无好感,一有机会就对其讽刺挖苦。1925年12月7日,邵飘萍在其主编的《京报》上做了一期特刊,他把张作霖等人的照片登在上面,还亲自写了点评。张作霖的诗:"一世之枭亲离众叛"。邵飘萍还退回张作霖的30万元"封口费",称"张作霖出30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

这可把张作霖气得吹胡子瞪眼。1926年,张作霖打败冯玉祥,部下"狗肉将军"张宗昌进入北京,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追捕邵飘萍。

在这种情况下,邵飘萍躲进位于东交民巷的苏联使馆。张作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买通了一位叫张翰举的文人,把邵飘萍骗了出来。旋即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的罪名将之"枪决"。

临刑前,邵飘萍向围观人群拱手笑说,"诸位免送!"一代报人就此飘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