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锦乐相传

囊玛:藏族的一种古典歌舞音乐。主要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等地。产生于清初顺治、乾隆年间。囊玛的藏语是“内府乐”。因在达赖喇嘛的居住的“囊玛康”表演而得名。六世达赖喇嘛对囊玛发展有较大影响,为囊玛写了很多歌词。囊玛一般有引子、歌词、舞曲三部分组成,“引子”是纯器乐演奏;“歌曲”曲调抒情典雅,节奏舒缓;“舞曲”活泼奔放,节奏强烈,速度较快。内容多描写爱情生活,也表达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嘲讽,伴奏乐器有横笛、特琴等乐器。

我国民间说唱音乐的分类及特征(民间歌舞与说唱音乐)(1)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图中为囊玛表演)

堆谐:民间歌舞,流行于西藏西部地区,堆是地名,谐是藏语歌唱的意思,又叫拉萨踢踏舞,表演者常在一块木板上跳舞,用脚在木板上踏出音响,步伐复杂而多变。伴奏乐器有京胡、扬琴、扎年等。音乐结构有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段——后奏五部分组成,歌词内容大多与宗教有关。

赛乃姆:民间舞蹈,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有一人独舞、双人对舞和三五人同舞等形式,舞者不唱,围观者集体拍手唱和。音乐有多首舞曲组成,歌词内容大多表现爱情内容,伴奏乐器主要有手鼓、热瓦甫、笛子等。

二人台:是在蒙、汉两族坐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和小戏剧种。流行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起初是由两个人坐唱,有乐器伴奏,人称“打坐腔”,后来发展为一丑一旦,均由男性演员表演,有一些简单的手势动作,再后来出现了女性演员。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以歌曲表演见长,西路注重故事情节。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等,称为“三手丝弦”,另外加梆子击板,增加节奏感,其中笛子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被艺人们称为“骨头”。

阿细跳月:彝族撒尼人的歌舞,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又称跳乐,每逢节日夜晚,男女盛装聚集到草坪上,各为一列,相对而舞。男子弹奏不同的大小三弦或吹笛子,女子拍手相和,旋律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一般不歌唱,当女子情绪高涨时也会唱《跳月歌》,歌词五字一句,每句后面都有衬字“哎依”。

我国民间说唱音乐的分类及特征(民间歌舞与说唱音乐)(2)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图中为阿细跳月演出现场)

《阿诗玛》:彝族著名长篇叙事歌。通过阿诗玛和阿黑与封建势力代表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歌颂了劳动、勇敢、自由和反抗的精神,表现了撒尼人反对封建势力的坚决意志和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撒尼人称“阿诗玛”是“我们民族的歌”。

锅庄:藏族民间歌舞。藏语叫做“卓”,主要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藏族地区,表演时男女各半,手拉手围成一圈或两排对立,开始时由一人领唱,然后齐唱,边唱边舞,无伴奏。

合辙押韵:曲艺戏曲音乐的创作方法,指在唱调的句尾使用相同的韵字。一般为七言唱词,第一句起韵,之后双句押韵,长短句词,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位置押韵。北方大多按十三辙。十三辙:是说唱、戏曲唱词的韵脚,是“韵”的通俗称谓。把中东、江阳、言前等辙称为宽辙;灰堆,乜斜称为窄辙,把带鼻音收音的各辙称为阳辙,不带鼻音收音的各辙称为阴辙,还有两道儿化韵的小辙,凡收音“r”前面的主要元音是“a”的叫“小言前儿”,如“哪儿”、“天儿”;凡收音“r”前面的主要元音不是“a”的叫“小人辰儿”,如“词儿”、“门儿”,小辙常用于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唱段,有时在反派人物的唱段中也使用。

垛字:曲艺戏曲音乐唱词的创作手法,又叫堆字。指用短语或排比句子进行歌词创作的方法,三字垛、四字垛最为常用。垛字的唱腔叫垛腔,具有字少腔多,节奏紧凑的特点。达到扩充唱词的特点。

会书:说唱音乐的一种形式。流行于南方的弹词,每到春节期间,演员集中到一个地方汇演,除相互切磋技艺外,观众还可以给演员提意建议,以提高艺术水平。

单曲体:说唱音乐的一种音乐结构形式。由一个基本曲调无限反复变化构成,曲调主要来自于民歌小调,因唱腔单调,变化不大,只适合演唱写景抒情的短段。

板腔体:说唱、戏曲音乐的一种音乐结构形式。又叫板式变化体,板指节拍,腔指曲调;以上下句结构为基础,曲调在保持骨干音、落音不变的基础上,根据场合、情绪、唱词的不同发生一定的变化,主题变奏是本质。代表:梆子腔、皮黄腔。

曲牌体:说唱、戏曲音乐的一种音乐结构形式。又叫联曲体,由多种不同的唱段组成,根据故事情节,规律的把曲牌连起来,其中有一种或数种主导曲调,收尾相同,每个牌子往往有固定的过门。代表:北京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等。

综合体:说唱音乐的一种音乐结构形式。以板腔体为主,中间插入联曲体,形成板腔体和联曲体的综合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