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国家开展了一次职工精简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的运动,虎林照相馆也不能独善其身。

精简就要有一些人离开照相馆,去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当时的照相馆,是一个好单位,一般人难以进来,更别说让离开了。这个特殊的时候,人的劣根性就在走与留中显现出来,一些人,从私利或因以前的各种不满,借此机会喊出了清扫李家帮的口号,要清除以李荆山为代表的李家对虎林照相馆的影响。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1)

1963年,李荆山一家合影。

在这种环境下,当时照相馆拟定将李荆山的五弟李厚民、刘世花夫妇,妹夫孙凤鸣,侄儿李培森,女儿李春华等,下放到858农场务农。

就在这些“李家帮”成员正要启程之时,上面传来指示,按照“对于国营、公私合营企业中在职的资产阶级工商业者(指全面公私合营高潮期间和以前参加公私合营的资本家、资本家代理人以及有定息的其他私方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妻或夫),不下放农村。”的政策要求,他们这些私方人员不得下放,要妥善安置。这样,除当时公私合营时的大股东李厚民夫妇留在照相馆,其他李氏亲戚虽避免了下乡劳动的待遇,但也不能留在照相馆了。李培森到虎林酒厂,后任厂领导。李春华先到五金公司,后调到煤建公司。孙凤鸣是李荆山妹妹的孩子,属于李家外姓人,被下放农村。几年后,他返回老家鹤岗。

六七十年代,有几个涉及到照相馆的故事,在当时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

六十年代中期,一个寒冷的冬天,摄影师王焕武晚上从照相馆出来,准备回到在三食品北面的家。冬天的街上,只有稀疏几个昏暗的路灯发出惨淡的光,大街上空无一人。只有不远处一只白狗,静静地蹲在那注视着他。

王焕武开始没有在意,但这只狗突然向他扑来,王焕武忙推档并想找件东西抵抗,但大冬天街上什么也没有,他只能一会蹲下一会站起吓唬它,但这只狗并不像一般的狗一样狂叫不止,它一声不吭,一直向王焕武不断进攻。

王焕武边往照相馆回跑,边装着捡东西吓唬狗,到了照相馆门前,王焕武一下把税务所的牌子扯下来,朝这只狗冲去。狗看他手里有了东西,吓得落荒而逃。王焕武把牌子一扔,一脚踹开了照相馆的大六。在里面值班的黄宝林从睡梦中惊醒,睨着睡眼朦胧的眼睛问王焕武怎么回事。这时,王焕武回过神来,这不是狗,是狼!

第二天财税所领导上班,一看挂在大门边的牌匾没了,大惊失色,忙找人四处寻找。

王焕武上班看到财税所在找牌匾,就说:“别找了,是我干的,在那边雪堵里呢。”接着把大街里遇狼的惊险故事讲给大家听。县城里有狼,众人皆是吃惊不小。

另一个是七十年代初的两件事情,时间虽略有不同,但事件性质是一样的。

针对当时打架斗殴、流氓滋事、盗窃抢劫等社会治安案件频发,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的现状,虎林县成立了民兵小分队,由公安局下属的派出所管理。当时的公安局叫保卫部,派出所叫保卫组。保卫组办公地点,就在现在一道街邮局对面。组长,也就是所长苑铁清,指导员任光森。民兵小分队和保卫组在一起办公,有二十多名成员,全部来自粮食、森工、百货商业、农机、供销等县内的企业单位。

一次小分队夜间巡逻到大车店附近,进入一栋中间为共用厨房,两边各住一户的房里。发现两户人家大门都上着锁,屋里却黑着灯。一小分队成员随意用手电往门里一照,突然发现一人影一晃就不见了,他立即大喊这里有人!小分队成员立即围拢过来,严厉要求屋内人开门。片刻,一男一女打开了房门。原来是两人偷情,把大门锁上,从后窗入室,本以为十分隐秘,没想到小分队员警惕性颇高,被抓个正着。据传闻,男的是照相馆一职工,女的是未毕业的中学生。

另一件相近的事,也是发生在一照相馆职工身上。七十年代末的一天晚上,这名职工和女友一起上电影院看电影《红楼梦》,看完电影一起回到了照相馆。在值班室两人亲昵缠绵,情不自禁一番云雨。事毕,男送女回家,途遇民兵小分队夜班巡逻,一声喝问前面是谁,让做贼心虚的男主拔腿就跑,小分队追到女子盘问,弄清是照相馆某人,两人即刻被拉去公安局。经审问,两人交待了偷情的事实。

当然,在那个年代,民兵小分队特别愿意审这种案件,而且在偷情细节上问的十分详细,隐私和尊严,在当时是不受保护的,让当事者不回答怕认罪态度不好升级罪名,按要求回答则十分的尴尬屈辱。而这些详细的内容,则会从小分队中传向社会,沸沸扬扬中再加上些人为添油加醋,给当事者造成极大的社会压力。

这两件事情,都被公安局立过案,当事者也受到了处分。但现在看来,就是个弄玉偷香发生的风流韵事,算不上违法,谈不上立案处理。现在这种事见怪不怪,没人当回事。但当时那个年代,作风问题是可以上升到法律层面的。

六七十年代时,照相馆的背景画相对固定。大多是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如大海航行靠舵手,珍宝岛不容侵犯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合影刚在东摄影室,背景是如舞台幕布样的布背景。而这个时期人们照相,对背景画没有太多的要求,喜欢军装照,工装照,海军衫照等,还有各班级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到毕业时都会到照相馆拍张毕业照。或者是老师或同学分别时,也会有小范围或全班的合影。绚丽多彩在那时过于小资了,易遭批评。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2)

1976年照相馆欢送单洪英。

前排左至右王焕武,白长林,工宣队成员,单洪英,于洪亮,董延芳。二排初月才,张玉杰,闫凤珍,郑玉芬,刘淑芹,范桂荣。三排王作清,姜秀英,于素娥,程善翠,孙晶雯。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3)

1977年我在一中时的毕业照

八十年代后,背景画丰富多彩了,也可以经常更换。摄影棚墙上挂有画着各式布景的画布,旁边有绳子。每拉一下,画布上就会出现不一样的风景,有亭台楼阁、也有各种颜色的背景等。

拍摄时,摄影师让拍照者坐在或站到固定的位置,摄影师在灯架间穿来穿去,不时调整着每一盏灯的高度和灯光照射的角度。调好灯光的位置后,摄影师会根据客人需求,套入对应的相片框,然后便揭开遮挡在相机上的幕布,躲进木制坐机取景框前,摇动滚轮让相机升降,在倒立着的取景框前调整角度。然后把脑袋探出来,要求拍照者把头歪向一边或抬高头等,再要求拍照者笑一笑,有时会过来拨弄拍照者脑袋的朝向。这种老式相机是气囊控制,摄影师一边指挥拍照者,一边观察拍照者的表情,在拍照者最佳状态时,按下气囊快门,只听见“嘭”地一声,相片就拍好了。

伴随着改革的春风从沿海吹到内地,虎林人的审美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烫大波浪头,连衣裙,蝙蝠衫,遮阳帽,蝴蝶结,是女孩子们的笃爱。男孩子穿起了喇叭裤,带着“蛤蟆镜”,留上了长发大鬓角。衣服的材质变得丰富起来,纯棉的细布慢慢取代了老式的粗布褂子,“的确良”则成了众人眼里的稀罕物。

这一段时间,是照相行业的黄金时期。开始的长发烫头、奇装异服照,同学亲友照余热未消,西装礼服照又悄然流行开来……特别是80年代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开办期间,店里员工更是日夜加班,前来拍照的人都要排队等候叫号。

照相给那个不算富足的岁月里,带来了难得的惊喜和期待,也烙下了许多人的年代印记。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4)

王焕武五十年代

1976年,王焕武任照相馆副经理,是曲福英的助手。但两年后,他的主要工作,却由一个著名摄影师变为了基建管理人。

1979年,他从照相馆抽调出来负责服务楼的建设工作,在公司副经理董延芳手下工作。

董延芳,是照相馆的元老级人物,从荆山照相馆到虎林照相馆,再到后成立的东北摄影社、东北摄影图片社,从私人企业到公私合营,再到国营企业,再到国退民进的转制,他是虎林照相馆历史见证人。

董延芳,特级摄影师,是省内知名的摄影家。他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不但多才多艺,人聪明能干,有相当强的公关能力。1964年照相馆盖第一栋房子,1984年盖第二栋房子,1981年盖东北摄影社,从立项到跑项目资金,全是他跑省地市,多方沟通协调运作。他善于管理,协调能力强,意识超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

八十年代后期,他眼光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照相业面临的危机,也看到了彩扩业这一新兴行业崛起的必然。他向公司建议成立彩扩部,适应新环境。经公司批准后,他和白长林到广州市,购进了一台彩扩机。

彩扩机是一种照片冲印设备,二手机器也要十几万,普通照相馆和小型图片社一般买不起。它们接了冲印相片的业务,只能送到哈尔滨去冲洗。彩扩机购进后,虎林各照相包的彩扩业务,都会到图片社来。无形之中,图片社成了虎林县相片处理中心。

彩扩机的速度让照相馆的营业额直线上升,图片社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据老人回忆,彩扩机之前,照相馆一张一寸照几毛钱,每天营业额几十块到一百多块。而彩扩机一来,冲一套胶卷19.8元。效益好的让人眼热,于是后来虎林出现了很多图片社,如鹏程图片社、白玉兰彩色扩印社等。

1981年,服务楼竣工投入使用,王焕武被调到新成立的东北摄影社任经理。

东北摄影社的成立,让虎林的照相业形成了双足鼎立之势。一道街有姜秀英当经理的虎林照相馆,二道街有王焕武当经理的东北摄影社。

虎林照相馆,牌子老,老摄影人多,政府、企业事业及社会团体政治资源和客户资源相对稳定。国营企业的体制,嫡传正宗的身份,稳定的客户资源,都是它的优势。

在王焕武等抽去东北摄影社后,照相馆也调了一些年轻职工,使用职工队伍老龄化得到了改善。如单兆亮从农机修造厂调入,陈元国和车林红从养路段调入,柳大江从米厂调入,李培林复员安置到照相馆,中医院院长的儿子李尧,进入照相馆后,八十年代调到广播电台当播音员,后调入大庆广播电台当播音员。

东北摄影社,经理王焕武是照相馆的老摄影师,成员有一些老职工。如白长林,初月才,陈元国,张凤琴,张玉杰,郑玉芬,范桂荣,王作清,孙艳云,于洪志。八十年代中期,一些老职工退休,子弟接班,东北摄影社补充一些系统内的职工子弟。如白长林儿子白广福,徐德山儿子徐福友,刘淑芹的儿子应君,王作清的儿子李林,王焕武的儿子王学阳和王学忠。

李培林,单兆亮,柳大江,后期从照相馆也调过来。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5)

东北摄影社青年职工,前排左至右王学忠,单兆亮,李培林。后排左至右王学阳,应君。

企业成立晚,有经验的老摄影师少,这是它的劣势。但同时劣势从另一个方面看,又是优势。年轻人多,企业就有朝气和活力,就不墨守成规,就敢于创新。从这一点来看,劣势又转化为优势。从后来应君开大花轿影楼,单兆亮经营虎林(台湾风情)照相馆来看,在老式照相馆先后关门的形势下,这些年轻人顺应市场,闯出了一条路子。

为了提高员工业务,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王焕武在对年轻人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在抓好精品上下功夫,鼓励年轻人多创作一些艺术性强的作品。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单兆亮、应君、陈元国等年轻人,摄影水平不断进步,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各级摄影比赛中获奖。王焕武年龄虽大,但不断学习能力和创作热情不输年轻人。他创作的“青春倩影”摄影作品,获1986年《摄影之友》杂志全国摄影大赛二等奖。该作品用光柔和,巧妙运用纱网与披头白纱互为依托,通过少女的微笑,让人进入一种青春与朦胧的意境,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6)

王焕武拍摄的《青春倩影》

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解放大暴发的年代。人们刚从极左的禁锢年代挣脱出来,对美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如井喷般涌出。对于摄影,这些年轻人有着异于常人的偏爱。他们是照相馆消费的主力军,但他们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只在室内摆拍,而是渴望约上几个好友,到郊外大自然中,用相机把青春不可重复的一瞬永远定格,让这一美好瞬间成为青春的永恒。

于是,最早的“外景跟拍”在此时蓬勃兴起。照相馆的业务开始延伸到风景名胜,庆典、婚礼、纪念日等领域,照相馆走向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个新阶段。

这种市场变化,给照相业带来了新机遇。虎林照相馆和东北摄影社,都敏锐的认识到了这个商机,立即扩大业务范围,建立了预约室外拍摄,人员下乡深入工矿企业和农村拍摄等新内容。把室外拍摄,作为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拓展渠道,也作为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7)

东北摄影社职工八十年代合影合影,前排左至右陈斌、初月才、王焕武、李素英会计、张玉杰。二排左至右徐福友、白广福、于娟、田秀清、隋玉琴会计,李梅。三排左至右王学忠、李培林、王学阳、单华杰。

东北摄影社是一栋三层楼,比它东面的五金交电商店、药材商店和一百货高一层。一楼有三个门,中间是东北摄影社馆,东侧是益民商店,西侧是宴宾饭店。东北摄影社从中间门进去,从楼梯到二楼是营业室。三楼东侧是服务公司,西侧先是美发厅,后是图片社。

九十年代时,不知是什么单位在楼的西部,建了通往二楼的室外钢筋楼梯,可直达二楼。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8)

东北摄影社门前,右侧为五金交电商店。

在东北摄影社开业三年后,虎林照相馆旧房拆除,在原址新盖了一个二层砖混结构小白楼,1985年投入使用。

这个小白楼,一楼从右到左依次为美食佳饭店、第二理发社、照相馆、工艺美术部、四海轩饭店。四海轩饭店和美食佳饭店属于虎林饮食服务公司,归商业局统一管理。这两个饭店经营场所都是一楼带二楼,开门在一楼,然后就上楼梯到二楼。经营场所美食佳在西侧,四海轩在东侧。第二理发社、美术部经营场所全在一楼。照相馆在中间,是一楼带二楼。二楼往西在理发社楼顶,往东在美术部楼顶。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9)

八十年代新盖的照相馆及周围商铺

此时的虎林照相馆,龙头老大的地位仍没有人能撼动,知名度和顾客认知度,都要高于东北摄影社和图片社,经济效益也相当不错。

荆山照相馆时就在照相馆工作的白长林从经理岗位退休后,虎林照相馆荆山的最后一点影子消失了。张立仁随后担任照相馆经理,她随丈夫调到哈尔滨后,黄秀兰担任照相馆经理。黄秀兰任经理的时候,已经进入了九十年代,个人感觉黄秀兰应是照相馆国营企业的最后一任经理。

八十年代后期,彩色胶卷和彩扩机的出现,让照片跳过了上色环节。摄影技术也随之经历了从胶片到数码的跨越式裂变,加之傻瓜、柯达相机等私家相机的普极,照相业又迎来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

但光辉背后是如影随形的危机,数码摄影技术正在酝酿一场大的变革。

九十年代,私人影楼逐渐发展,婚纱影楼逐步走俏,之后,数码相机流行,人们拍照有了更多的选择,本真朴素的“照相馆”三个字,也越来越多地被“某某摄影”、“某某工作室”、“某某影楼”取代。受行业变化影响,国营相馆昔日风光不再、业务量大幅收缩。为搞活市场经济,适应社会发展,国营门店改由个人承包,后又转让给个人经营。

在这个大环境下,传统照相业进入了衰退期,以彩扩和婚纱摄影为主要内容的影楼时代进入了成长期。虎林照相馆效益每况逾下,东北摄影社也度日如年。

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虎林县商业服务公司决定,成立一个图片社,应对市场的变化。图片社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隶属服务公司,和照相馆、东北摄影社同级。主任陈元国,下属有应君、单兆亮、张宏琴、车林红。

图片社开始在服务楼的三楼西侧,好像后搬到文化馆一楼开图片社。一段时间后,单兆亮承包并最后买下虎林照相馆,应君建大花娇影楼,先是电影道东一有台阶的房子里,后在文化馆一楼。车林红在电影院一楼开了家彩扩社。

经过三十多年,虎林照相馆,从私营企业到公私合营,再到国营企业,再回到私人企业。李荆山如在天有灵,不知做何感想。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10)

东北摄影社职工合影,前排左至右于娟、张玉杰、李梅。后排左至右徐福友、白广福、李林、王学阳。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11)

东北摄影社职工王学阳(右二),和原照相馆职工周正祥(左),在电影院前留影。

周正祥是电影院著名美术师,虎林电影院所有挂在大门上面的大型电影海报,均出自他手。从这张照片后面可以看到,虎林镇医院东原富强商场正在施工中。荆山照相馆,就在这栋建筑的北面一点。

1998年,王焕武退休,白广福任东北摄影社经理,一直到东北摄影社解体。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12)

九十年代宋毅从大庆来虎林看望照相馆老友,上虎头合影。

前由左至右李静,郝春玲,吴宝香。后由左至右周增祥、宋毅、王焕武。

2001年虎林市政府对一些旧商业实施旧城改造工程,明确要求一百货、五金一商店、医药商店、服务楼这四家一趟的二层楼商业单位,统一自筹资金进行商铺改造。虎林照相馆,是不是这个时期拆掉的小白楼,我不是很清楚,但感觉应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虎林记忆收藏馆(虎林照相馆虎林人永恒的记忆)(13)

在这种大环境下,服务楼和一百货等一起拆除了刚建二十年的楼房。建起了现在的这种下为商铺,上为居民的楼房。

2004年,虎林市对国有商业单位实施彻底改制,全员买断国有职工身份。照相馆和东北摄影社和五金商店、医药商店、一百货、水产商店、三食品等多家商家一起,结束了国有商业单位的身份。

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虎林照相馆,已经离我们的生活逐渐远去,就像我们的青春时光一去不返。但照片中的美好记忆,生活中和永远印记,串联着时代的点点滴滴,仍然定格留存在相册里。

素材提供王焕武,王学阳,程善翠,肖毅,李培基李肇东父子撰写的李氏家谱,照片由王焕武、秦丽娟提供,部分摘自李氏家谱。

,